2010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抓住早春有利时间 抓好小麦田间管理


  受2009年持续低温影响,我国大部麦区越冬小麦苗情差于常年。当前,“雨水”已过,黄淮、江淮地区冬小麦已陆续进入返青期,华北、西北地区处于越冬期,西南地区处于拔节期。正是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构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同时,受今年“春脖子”较短的节气影响,如果稍有懈怠,将错过促弱转壮的关键时期。因此,麦田主产区应抓住早春有利时间,抓好小麦田间管理。

  农业部:当前应突出“早”字,抓住小麦返青期

  1、针对今年小麦苗情特点,各地春季田管要立足于早管早促,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及早运筹肥水。当前要抓住小麦返青这一关键时期,突出“早”字,按照“早抓早管、促弱转壮”的技术路线,狠抓管理措施落实,切实加强防灾减灾,迅速掀起春季麦田管理热潮,为夺取夏季粮油丰收打好基础。

  2、加强监测预警,搞好病虫防控。各地要突出抓好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和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加强预测预报,力争最大限度减少病虫损失。要完善条锈病监测和防治应急预案,继续推广“准确监测,带药侦察,发现一点,控制一片”的防治经验,力求早发现,早防治。

  3、制定应急预案,狠抓防灾抗灾。春季气温变化大,是干旱、连阴雨、“倒春寒”等灾害的易发期。北方地区要重点应对干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做好防寒抗旱物资和技术准备,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南方地区要重点应对阴雨渍害等灾害性天气,对小麦田“三沟”要及时清理、开挖和疏通;对冬季冻融交替、田埂塌落的麦田,要及时挖沟筑埂,做到沟渠相通,确保排水畅通,防御渍害。

  4、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措施到位。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及早下田,及早落实关键技术,要组织专家、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查苗情、墒情、病虫情,制定完善技术方案,指导农民因地、因苗、因时搞好肥水管理。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及时发布病虫动态和技术信息。要采取科技下乡、专家大院、现场观摩、专题讲座等形式,普及适用技术,切实提高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麦区春管一览

  山东:早抓早管,肥水并进,促苗早发

  针对去年强降温天气影响的实际,为夺取夏粮丰收,山东确定了今年麦田春季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增温保墒、促弱转壮、增加群体”为目标,立足一个“早”字,早抓早管,肥水并进,促苗早发,狠抓关键技术落实,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指导农民及时顶凌划锄,促弱苗转壮,对不同类型的麦苗进行分类科学施肥浇水。 搞好测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同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指导农民在降温之前灌水,防止早春冻害(倒春寒),增强小麦防御早春冻害能力。

  河南:开展春灌和追肥 促进苗情转化升级

  河南省抓住近期雨雪后墒情充足、气温升高和春节前后劳动力充裕的有利时机,及早开展了早春麦田管理。二月中旬河南省普降雨雪,有效缓解了局部地区的旱情,为小麦返青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墒情条件,利于春季苗情转化升级。雨雪过后,各地气温迅速升高,全省小麦自南向北正陆续返青,各地麦田春管全面展开。南部、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趁墒追施化肥、化学除草。北部降水量偏小,旱情仍没有解除的地方,群众正在积极开展春灌,并结合浇水追施化肥。 

  陕西:控旺防冻 适时中耕追肥

  近日,针对春节前麦田管理中容易出新的情况,陕西省黄陵县气象、农业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因苗制宜,分类指导,迅速行动,组织农民及早抓好麦田科学管理。

  一是控旺防冻,适时中耕追肥。对一类麦田,促控结合;对旺苗麦田,以控为主,以防春季倒春寒造成小麦冻害;二是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重点防治纹枯病和条锈病。对已发生纹枯病的麦田迅速组织群众进行普防。

  宁夏:强化田间管理 力促取得好收成

  当前正是冬小麦返青和生长的关键时节,冬麦区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查苗情、查墒情,及时完善春季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因地制宜,因田施策,采取镇压耙耱、适时追肥、早灌头水等措施,科学运筹肥水,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报和防控,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强化田间管理,力促农作物取得好收成。

  安徽:增施拔节肥 确保养分供应充足

  2月下旬安徽省冬小麦普遍返青,开始进入春季分蘖生长阶段,各地增施小麦拔节肥。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耕作层土壤过湿,2月下旬中期全省还有一次降水过程,各地应及时清沟排水,降低土壤湿度,以免造成作物湿害;同时要注意提高土温,防止低温霜冻天气对小麦的不利影响。同时,及时清除渠道淤泥,加固河塘坝基。

  江苏:突出重点 加强春季田间管理

  近期江苏省春季农业生产陆续展开,正是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的关键时期。江苏推进春季田间管理工作落实,努力争取全年粮食生产良好开局。针对今年部分地区在田作物生育进程慢、叶龄偏小,苗情总体上差于上年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技术意见,指导农民落实各项田管措施,促进苗情转化。


  专家建议:

  抗旱保墒、促弱转壮

  去年11月份以来北方麦区降水偏少,华北和黄淮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减少七到九成,加之大风天气多,土壤失墒快,旱情持续发展。同时,去年12月初以来冷空气活动频繁,前后出现多次大范围降温过程,降温幅度大,低温持续时间长,旱冻交加,部分地区麦苗发黄,严重地块出现死苗现象。

  专家建议,对于受旱严重,分蘖节处于干土层中,次生根长不出来或很短,出现点片黄苗的麦田,早春土地解冻后要立即浇水保苗。在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于3℃时开始,施用春季追施氮素化肥总量的50%和适量的磷酸二铵,同时浇水,促进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以增加亩穗数;在拔节期,追施剩余的50%氮素化肥,以保大蘖,增加穗数和穗粒数。同时,适量施用氮素化肥,最好施用磷酸二铵,氮磷配施,能有效地促进次生根喷出,春季分蘖增生,提高分蘖成穗率。 

  专家同时提醒,春季麦田不要大水漫灌,不要地面积水,防止夜间结冰冻伤麦苗;浇水后表土墒情适宜时要精细锄地,破除板结,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相关链接:

  冬小麦生育期较长,从播种到种子成熟,在江南需要120-130天,黄河流域需要220-250天。冬小麦全生育期经历出苗、分蘖、返青、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至成熟几个时期.冬小麦是需肥较多的作物,每生产100千克小麦,约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3千克,磷(P2O5)1千克和钾(K2O)3千克。小麦的各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是有差别的,越冬前需要的养分不多,大量吸收养分是从返青后开始的。冬小麦在返青以前植株生长量较小,吸收氮、磷、钾的数量较少。返青以后,随着植株地上部的迅速生长,叶面积不断增大,吸收养分数量随之显著增加,从拔节到开花这一阶段养分吸收率增长最快,对磷、钾的需求量较氮多,近三分之二的磷、钾和三分之一的氮是在这一时期吸收的。开花以后,麦株以很快的速度积累干物质,仍需吸收一定数量的氮素和少量的磷,钾素则停止吸收。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