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沈阳中科:开疆拓土缓释肥
——专访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研究员、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宗云
本报记者 吴 江

  研究方向:   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应用   职务: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   究员

  上图为卢宗云

      今天的肥料界,恐怕没有人质疑中科院沈阳生态应用研究所在长效缓释肥方面的权威性。其旗下的沈阳中科新型肥料有限公司,则专门从事长效肥、氮肥增效剂(抑制剂)等方面的研制以及开发推广工作,担负着科研机构试验基地与市场示范推广的双重任务。多年的研发和推广,不仅使沈阳中科拓展出中国缓释肥料的一片新天地,其“先天”具有的科学优势,更使他们无论做产品市场、推广产业化,还是在农民群体中的知名度都是一流。他们以技术立身行业、以标准保障市场、以规范维护客户。

  技术破题

  行业立足是需求,但是立足必须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和过硬的品牌。做过农业技术推广站长和种子公司经理的沈阳中科公司副总经理卢宗云,由于长期与农民的接触,使他体验过农民劳作的辛苦,更了解农民的施肥需求。

  “东北人均土地比较多,特别是吉林有水田也有旱田,有时候一到春耕忙不过来。他们都愿意用长效肥,免去追肥之苦。”随着市场的变化,南方的施肥习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卢宗云发现江苏、安徽也愿意接受长效缓释肥。“南方年轻劳力出门打工的比较多,在家种地的老人非常辛苦。年轻人回来追肥耽误挣钱,即使多花20-30元/亩,也希望使用免追肥。” 

  了解了市场需求,沈阳生态所石元亮博士先后研究发明了长效复合肥添加剂NAM、氮肥长效增效剂——“增铵一号”系列产品,“增铵一号”与化肥混施可以实现一次性基施免追肥。农民意识的变化,则让他们的产品蕴涵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担负着技术市场推广的卢宗云认为,做推广首先要有过硬的产品技术。“玉米拔节嘎嘎响,肥料得给撑住劲儿。” 对此他非常自信。卢宗云和很多农民交流过,他们的肥效在农民的反馈中得到了印证,农民还给添加沈阳中科“增铵一号”生产的长效缓释肥形象地总结了“三个一”:“比使用一般肥料的高一头、深一色、粗一圈。” 卢宗云解释说,这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时期需肥规律提供养分的显著效果。“你看普通尿素做底肥实验,7天变成氨态氮、15天变成硝态氮。但是这个时候作物刚出苗,肥料释放进入旺盛期可能大量浪费。用了含有抑制剂的肥料则不同,24-25天后才变成氨态氮,50多天后才变成硝态氮。这个时候玉米正在需肥高峰期,养分释放曲线与营养需肥曲线基本重合,符合了作物需求。”

  除了本身的技术优势,沈阳中科的长效缓释肥在成本方面也更胜一筹。卢宗云解释说,一般的长效肥考虑成本因素,都定位在草坪及园艺花卉等候高附加值作物上,局限性较大,离百姓实际消费水平有差距。但是沈阳中科的产品一开始就定位在大田作物。“使用我们抑制剂的肥料性价比高,一亩地仅增加成本5-10元,即使企业再添加其他成分,依然很有优势。”贴近了中国农业的现实与中国农民的生活现状,让沈阳中科的产品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标准护航

  业内都知道,想要从根本上改变行业规范性差的现状,标准模糊这一问题就需要解决。在技术发展、市场扩容的前提下,要想规范市场、屏蔽假冒伪劣产品,就必须有行业标准和严格的检验方法作为保障。特别是近几年应用这项技术的企业非常多,目前占市场的80%,产品的覆盖面逐渐增大。“有了标准才能规范这个行业。如果标准不往前走,无异于是一种滞后,拖了市场的后腿。”

  其实,早在2008年,标准起草工作就已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中,但是由于沈阳中科通过升华了酶的技术,采用抑制剂控制养分的释放,在目前国际上在检测方面无可借鉴,研究工作需要点点滴滴做起,起步阶段非常艰难。特别是国内的多数缓控释肥料与沈阳生态所的技术有差异,在国内也很难找到依据。

  一般来说,很多缓释肥是通过包膜的形式,把养分缓慢地溶解出来,对养分的形态并没有影响,但是沈阳中科的技术不同。“我们的技术从尿素进入土壤中转变成氨态氮和硝态氮开始,这个过程是酶的催化作用。我们通过抑制酶对氮素的控制达到缓释效果,使肥料缓慢释放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养分,对养分形态的转变从机理上不同。” 

  对这一技术的突破,使沈阳生态研究所获得了多项荣誉。在2008年度的科技奖励大会上,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主持的“长效缓释肥料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肥料行业获得的最高奖项。研制的氮肥长效增效剂——增铵一号系列产品,可以使肥料控释时间达到80-120天。其成本具有的优势,则实现了缓释肥料进入大田区域的根本性转折。  

  这一技术的支撑,促成了行业标准的尽快出台。2009年12月3日长效缓释肥以国际通行名称——《稳定性肥料行业标准》在云南西双版纳获得审定通过,并即将正式发布实施。

  开拓“蓝海”

  近几年,化肥产业在政策的暖风吹拂下,正经历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局面。然而,行业繁荣之下更须理性。“以前我们卖技术,总结之后觉得不如卖产品。” 卢宗云认为,这个一个“鸡生蛋”的理论。“我们只卖鸡蛋,如果把鸡卖了,早晚有一天我们就没得卖了。”特别是科技总是在进步,成果也在不断地推进,企业不可能投入大量专业技术进行研究。这种方式可以时常维护技术、带动技术升级。

  近5年时间卢宗云重点做市场开发,他认为“广泛选拔不如重点培养”,这是一个营销策略。“我们的技术还没有达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拿过来不是‘核裂变’,需要企业具备一些条件。”他认为,首先是“一把手”对技术重视。“目前,大型尿素、磷铵、钾肥企业靠的是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现在选择我们的复合肥企业比较多。与资源性企业不同,他们是二次加工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依靠的是技术和市场营销。既然人家选择我们,就是希望借助我们的技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对于企业的信任,“沈阳中科”如果不能有效地维护市场,市场乱了大家都难以生存。

  此外,卢宗云感觉企业队伍庞大,市场潜在着一种危机。“目前通过技术转让企业已达40多家,经过这几年规范也在20多家左右。大家做起来在市场上也有一个交叉问题,相互之间存在一些价格冲突。”为此,他们在市场分布上有一个初步规划。“在复合肥上的布局要逐步趋于合理,确保产品不互相冲击、影响市场、互相压价,造成大家利益受损。” 卢宗云说:“我们将逐步调整,确保市场布局合理,特别是未来将在西南、东南、西北地区增加一些企业,确保经营半径的合理化。”

  如今,卢宗云正与“沈阳中科”一起,信心满满地驰骋在长效缓释肥料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相关联接

  缓释肥也叫长效肥,是通过在普通肥料中添加抑制剂,抑制养分在作物生长初期,对养分需求量较少时过快释放,确保作物对养分需求量大时有足够养分供给,达到养分尽可能多地被作物吸收的目的。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率先在东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建立了东北地区主要土壤养分循环与平衡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国家“863”、“十一五”等一系列研究计划为支撑,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开创了以调控土壤酶活性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新技术——NAM脲酶抑制剂型长效缓释肥技术。

  抑制剂型长效缓释肥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单从原材料看,比普通化肥多70元/吨左右,但其节本增效效果却十分明显。通过近几年在东北三省,河北、山东、甘肃等地示范推广,证明该种肥料完全可以实现“一次施肥,一个生长周期不用再施肥”的目的。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