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5日  新闻热线 010-63702122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毒豇豆” 高毒农药之祸

本报记者 汪 洋

中国农资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编 辑:郑敏 电话:010-63744201 nzzk2001@163.com 高毒农药 2月26日,在海南澄迈县金安农场一块豇豆地里,菜农正在给豇豆喷洒农药。当天下午,海南澄迈县金安农场瓜菜收购点,豆角(豇豆)的价格已由2月24日的每斤1元7角,下降到7角。 图片来源中新社

  “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正义的来福灵、正义的来福灵,一定要把害虫杀死、杀死!”这段很多人记忆中耳熟能详的二十世纪最经典的广告词伴随着近日在海南爆发的“毒豇豆”风波显得格外滑稽,一场涉及农药残留超标延升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信任危机正逐日升温、引人关注。

  今年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全国震惊。为此,武汉市农业局规定从2月7日起停止销售来自海南省的豇豆3个月。近日,全国各地加大对海南豇豆的检测力度,又有多个地市发现海南豇豆残留高毒禁用农药。一时间,全国老百姓纷纷远离海南豇豆,甚至连海南蔬菜和水果也被“殃及池鱼”。

      

  事件——“毒豇豆”敲响农产品安全警钟

  食品安全,人命关天。然而这次“天”又被捅出一个大“窟窿”。海南“毒豇豆”事件曝光,引发轩然大波,媒体口诛笔伐,坊间舆情汹涌,海南拉网式清查清剿,严厉打击制售禁用农药行为……这一切似曾相识,完全是以往历次“问题食品”事件发生之后应对情景的再克隆。

  今年1月份以来,海南豇豆在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市场连续三次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农药水胺硫磷。经追溯,这些超标样本来自海南陵水县英州镇和三亚市崖城镇。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武汉、上海、郑州、合肥、杭州、广州等11个城市检测出海南豇豆农药残留超标,再次敲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警钟。

  据了解,海南豇豆中被查出的有毒成分叫水胺硫磷,是一种高毒性农药,禁止用于果、茶、烟、菜、中草药植物上。它能经由食道、皮肤和呼吸道,引起人体中毒。

  据有关媒体采访海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陈文河介绍,海南豇豆种植面积约20万亩,主要集中在海口、三亚、陵水、东方、乐东、澄迈等六市县。2009年12月至今,海南省已累计销售豇豆20万吨,预计还有20万吨豇豆待上市销售。目前,80%-90%的海南豇豆被销往外地,尤其在武汉等长江一带城市历来销售火爆。 

  相关信息显示,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对海南豇豆的价格和销量都有很大影响。据悉,目前豇豆价格跌至谷底,从春节前最高时的每斤3元多降至每斤0.4元。  适逢2010年两会召开之际,“农药残留”问题再次牵动消费者的神经,同时也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庄先在分组审议时指出,现在显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但是隐性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为何“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屡见不鲜?对此,彭祖意委员指出,目前大量农产品在种植等环节中使用农药,但基层的检测设备非常少。因此,一些检测的机制和设备都有待完善和加强。就如何杜绝残留农药成为人们佐料的“必备品”,杨邦杰委员提出,食品安全的链条很长,要从源头上进行检查,包括土壤、水环境以及蔬菜、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等,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食品都涉及这个问题。

      

  建议——亡羊补牢须从源头做起    

  关于“毒豇豆”事件,暂可“无奈”地放弃追问,但是必须要重拾安全,即海南方面如何以实际措施为豇豆正名,确保出岛蔬菜质量和本分菜农利益;其他地方有关部门能够监管到位,保证居民餐桌上的安全。

  针对这一事件,农业部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各地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一是确保各项监管工作落到实处,加大检测力度,加强产地和销地协调配合,完善联防联控和准入准出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大农药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剧毒农药行为,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三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品;四是依法推动“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地方政府负总责任、各部门分工负责”责任制度的落实。认真履行法定职责,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工作。同时主动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其他一些城市的农业部门近日也开展了问题排查。海南省农业厅对此高度重视,接到武汉市农业局的通报后,紧急部署,下发通知要求各市县加强对农药和豇豆生产的监管;加大检测力度,陵水等县增加速测设备,开展巡查,严把产地准出关;派出督导组,赴豇豆主产区开展安全生产督导,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两地采取的措施对防止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海南农业部门相关负责人同时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种”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因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在于抓“源头”。目前,海南正集中开展禁用农药清查清剿专项整治行动。以陵水、乐东、三亚等豇豆主产区为重点整治区域,以制售使用水胺硫磷等禁用农药为重点对象,建立由农业部门牵头,联合工商、公安有关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动机制,开展拉网式清查清剿,严厉打击制售禁用农药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农资店,确保生产源头安全。

 

  反思——高毒农药监管存在漏洞

  “由于缺乏对于农药销售的有效监管,农民还是很容易能帮买到禁用农药。而选择高毒农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成本低、见效快。” 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秘书长孙叔宝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国内农药企业的认可。

  作为农药制剂企业C8合作组织成员之一的北京燕化永乐农药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勤军告诉记者,高毒农药国家早已明令禁止销售,这次“毒豇豆”风波浮出“水面”是必然现象,它暴露出质检监管不严、市场销售混乱、渠道不严谨、农民意识不强等诸多弊端。作为一家致力于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专门经营农药产品的高薪技术企业,今后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坚持不懈地走创新、环保型道路,摆正经营心态,加大对生物农药的研发投入力度,通过生产出一种质优价廉的本土生物农药,真正的为农民兄弟的增收致富服务。

  孙叔宝同时表示,“毒豇豆”事件不仅暴露出我国在农药的销售和使用环节存在漏洞,缺少对农民安全用药方面的指导,同时反映出相关政府部门在对农药生产严格监管的同时,对于流通和使用环节的监督力度却明显不够。没有通过农资流通环节指导农民安全用药,农民普遍缺少对蔬菜应该使用低毒农药等常识,忽略了农产品的采摘期。他指出,各地农业部门一定要提醒农资销售网点,严把农药销售关口,科学指导农民安全用药。他强调:“1997年公布的《农药管理条例》眼下正在修订中,建议相关部门将农药的使用过程与生产过程一样列入各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

  “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病、什么是虫害,并且知道对症下药。”高度农药的禁用,对于农药行业的影响巨大,有些影响是事先行业早有预期的,但有些影响是不期而至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德雍表示,国家明确要求种植蔬菜禁用高毒农药,但国内一些地区还存在管理上的漏洞。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除了一些地区对禁用农药的销售管理不严外,还有农民对使用技术不了解,普遍误认为高毒农药杀虫最有效。他认为,引导农民正确使用农业技术非常重要,政府部门一定要强调技术推广,尤其是植保技术的推广。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