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担当主渠道 保粮安棉暖

□ 王 蕾

    粮安天下,棉暖万家。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饱穿暖问题,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就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有效供给增加,粮食仓满库盈;2019年,我国棉花总产量预计达到616万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

    供销合作社,从计划经济时期就承担起农资和棉花两个产业的流通主渠道,对保障城乡百姓种好粮、穿好衣发挥着基础作用。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农资、棉花等产业转型升级,仍然发挥着农资、棉花流通领域的主渠道作用。如今,供销合作社又在粮食储运领域开始了新的摸索与尝试。

    棉 花

    “春订合同秋收花,看我种花不种花。”1950年,随着供销合作社和农民预先订立购棉合同,山西农民喜悦地唱出了“要种花”的植棉新农谚。当时,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增加棉花产量,有更多衣服穿,是百姓生活的迫切需求。1949年,全国棉花产量44万吨;2018年,全国棉花产量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3.9%。

    在我国长达40余年的棉花计划管理体制下,供销合作社受国家委托,承担了棉花“统一收购、统一经营”的任务。总社棉花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精心组织棉花购销活动,在发展棉花生产、增加棉农收入、稳定棉花市场、保障棉花供给、促进棉纺织行业发展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起步后,供销合作社及其棉花企业为推进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从举办第一届全国棉花交易会,探索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供需直接见面,到建立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实现棉花经常性市场交易;从积极筹备棉花储备中心,实现储备和经营分离,到自上而下成立中国棉花协会,为棉花产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协调发展建立良好机制;从为应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剧烈波动,稳定国内棉花生产、经营者和用棉企业市场预期,保护国内棉花产业发展和市场供应而开启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到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从棉花种植逐渐向优势产区新疆集中,到国家为保护棉农利益而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等等。这些都是各级供销合作社及棉花企业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共同努力协作而取得的成绩。

    一路风雷激荡,一路凯歌嘹亮。现如今,我国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生产国、贸易国和棉纺织大国,棉花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优质棉花新品种的培育、绿色生产技术模式的推广、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都有力促进了棉花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国棉花生产从业人数近500万人,棉纺织业带动就业700万人,棉纺织行业利税总额超1000亿元,棉及棉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超800亿美元。2016年,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我国棉花产业正以“提质量、降成本、增效益”为核心,强化科技创新和绿色引领,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奔向高效发展的未来……

    粮 食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龙江大地的殷殷嘱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已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万多亿斤。历经70载春秋,黑龙江省的农业已发生翻天覆地之变: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501.4亿斤,实现“十五连丰”,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

    中发〔2015〕11号文件出台以来,黑龙江省供销合作社抢抓政策机遇,在全省粮食主产区建设集粮食加工、销售、储运和农资供应、农技服务、农村金融、农村电商“七位一体”的大型现代综合为农服务中心19家,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覆盖全程的综合服务,实现了由单一服务向“七位一体”全产业链服务的转变。

    经过不懈努力,黑龙江省社目前已实现粮食储运能力420万吨,加工能力113.5万吨,服务范围覆盖农田2600万亩,为“中国饭碗装中国粮”贡献了供销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供销合作社是几亿农民买与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它发挥了商品流通的重要功能;新中国成立70年,供销合作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供销合作社,它不仅是几代人深刻的记忆,更是我国农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它将继续奋力谱写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城乡的新的历史华章!

    农 资

    彼时,国家授权供销合作社对我国重要农业生产资料进行调配、储备和管理。而今,供销合作社已拥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企业3896个。截至2018年底,农业生产资料类销售额已达9191.9亿元。做好化肥淡季储备,平抑农资市场价格,供销合作社一直积极发挥着我国农资供应主渠道作用。

    备春耕,保供应,服务生产,并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为农民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服务。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供销合作社系统充分利用农资经营网络优势,根据各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早做准备、调查摸底、专项部署;积极衔接落实货源,确保品种齐全,货源丰富;严把进货质量关,自觉履行农资商品质量承诺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假冒伪劣农资商品进入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经营网点,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商品活动,防止发生坑农害农行为;推进新型农资供应体系建设,强化“互联网+农资”,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统防统治、新品种推广、农资配送、配方施肥等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大田托管服务,解决农村“无人种地”难题……

    2015年,我国打响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战略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各地供销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要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资供应工作之中,依托各地农资配送中心、基层社、农资经营网点等,鼓励引导农民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施肥比重,不断改善土壤墒情,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成效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653万吨,比2015年减少369万吨,下降6.1%。2018年,全国农药使用量150万吨,比2015年减少28万吨,下降15.7%。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