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9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优化人事“选、识、用”链式改革
山东青州农商银行以绩效管理促干部员工担当作为
□ 崔 亮 张海霞

    山东青州农商银行深化人事机制改革,着力优化人事、用工、薪酬“三项机制”,着力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员工能进不能出、薪酬能高不能低“三大难题”,刀刃向内、流程再造,有效激励干部职工队伍担当作为。

    畅通“上”“下”通道

    激活干部担当动力

    明确实绩选人导向。该行建立主要经营指标、重点任务拓展进度、上级荣誉争创位次主事项及党建、宣传、安保等辅事项“3+X”实绩纪实制度;坚持用人与实绩相统一,对工作业绩拔尖、实绩前列的部室经理、支行行长直接选任,对扎根基层、群众基础良好的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落实任前档案审核制、竞聘程序公开制、干部任前公示制,将德廉考试作为干部竞争上岗的必考内容,严格落实组织考察程序,全面打破选人用人论资排辈、隐形阶梯,通过公开竞聘提拔年轻干部28人,淘汰工作落后干部13人,全行中层干部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提升5%,平均年龄降低3岁,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

    建立“问题信息”台账。该行印发《青州农商银行纪检约谈工作机制》,组织纪检、审计、信访、监保等部门定期通过谈话、走访等形式广泛收集问题信息,建立履职不力、纪律处分、信访举报、安全生产等重点问题履职台账,梳理问题信息310条;坚持深查细核、仔细甄别问题信息,定期开展专项调查、延伸考察,严格执行中层干部问题信息报送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加强分析研判,先后对4名不适宜担任现职、违纪违法的干部进行谈话提醒、职务调整,避免“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

    强化干部结果运用。该行畅通干部“下”的通道,每季度对在考核考察、信访举报等工作中发现的为官不为、庸懒散拖等问题公开曝光,重点打破原有一、二级支行框架限制,加强支行管理人员等级化、差异化动态考核管理,强化平时考核结果导向,针对不担当不作为5个方面15项问题开展集中检查整治,对工作落后、弄虚作假、不适应岗位要求、群众意见较大并举报的,及时给予组织调整。目前,该行已调整淘汰中层干部3人。

    优化“进”“出”机制

    提升员工干事能力

    注重分类考核。该行突出员工岗位职责,分区、分岗、分人考察管理,推动干部员工“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构建业务发展与个人成长相适应、单位需求与员工意愿相匹配的人事配备机制。目前,该行443名员工通过双向选择竞得合适的工作岗位,全行岗位双选率达85%。

    注重技能考核。该行聚焦提高人岗匹配契合度,全面落实岗位达标体系,制定达标上岗实施办法,全面推行柜员和客户经理达标上岗制度,先后有7人因能力不足退出信贷队伍和柜员岗位。

    注重日常考核。该行结合员工日常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岗位特点,有针对性设置考核指标和权重,明确时间节点、工作内容和具体落实标准,每周开展督查暗访,深入了解日常表现,累计对服务不到位、业绩提升慢的45名员工进行定向约谈,整改各类差错问题92处,督促后进员工比学赶超。

    注重结构考核。该行科学合理评价干部,大胆起用青年员工、高学历员工、专业型员工,全面梳理员工学历、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情况,作为识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推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储备年轻后备干部19名;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梯队改制,挑选43名年轻骨干赴镇街、社区、村委挂职,加大培养、考核力度。 

    调优“高”“低”平台

    激发全员工作活力

    搭建薪酬调优平台。该行做好薪酬管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青州农村商业银行2019年度薪酬管理暂行办法》,严控薪酬总额切块,将年度薪酬90%增幅部分与业绩绩效挂钩,提升各岗位绩效薪酬考核基数,提升绩效薪酬占比,确保绩效薪酬进一步“向基层一线倾斜、向营销岗位倾斜、向高业绩员工倾斜”。

    创新条线考核平台。该行统筹“条块考核”与“条线考核”管理模式,创新基层支行、机关部室、事业部(中心)、劳务派遣人员“四位一体”绩效考核体系,突出“条线考核”主体地位,调整各岗位绩效考核挂钩薪酬,客户经理、柜员岗位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薪酬占比均达70%以上,实现“行总部直接考核占大头、以个人业绩定薪酬”。

    优化阳光考核平台。该行强化考核全程阳光透明管理,每季度下发绩效考核业绩明白纸,常态化开展绩效研讨评估、员工培训宣讲、绩效系统自查升级,定期开展考核结果逆向分析和重点业务数据分析,让员工明确条线考核指标、标准,自觉对标、达标、提标。目前,该行已累积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座谈6次、绩效管理专题培训8期,印发重点业务数据分析6期,开展2次全辖范围的系统自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