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9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村蝶变

□ 严美玲

    伴我成长的小村庄,可喜的变化太多太多,我仿佛看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蓝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我所热爱的祖国也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前几日,父亲打来电话说,老家可能要拆迁了,村里已经派人下来摸底,在挨家挨户地了解情况了。我说,那好哇,到时大家统一搬迁在一起,多热闹。放下电话,我不禁感慨,家乡这几年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

    我成长的村庄,有个美丽的名字——香山。说起村子,没人知道,但要说起我家乡所在的县城,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桐城,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而近年来因为六尺巷故事的流传,她就更广为人知了。我在距家乡90多公里的省城合肥求学、工作,算下来,也快10年了,只是我还是不太习惯城市的生活,一有空闲,总忍不住往老家跑。每次回家,看着我成长的家乡点滴的变化,心底的那份欣喜、那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村子里有一条大路,是通往206国道的一条主干道,也是村民们回家的必经之路。以前上学,每次走这条道的时候,心底都犯怵,那可真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下雨天,赶路时鞋子陷进泥巴里,怎么都拔不出来。到了上初中的时候,这条路铺上了砂石,虽骑车有些颠簸,却也方便很多。后来去县城上高中的时候,大路又浇上了柏油。今年回去一看,黑黢黢的柏油路已换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一阵风吹过,路两边成排的杨树沙沙作响。而且为了拉直距离,在有几个上下坡度特别大的地方还架起了高架。城乡公交也通了,私家车也多了起来,村民们去镇上、去县城都方便很多。

    再说说村子里的变化。以前村里都是低矮的土坯房,清一色的大黑瓦、黄土墙。这些年,家家户户都盖起两层的小洋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丘中,伴着绿树浓荫,煞是好看。每次回去,我都笑着跟家人说,我又来别墅度假了。以前日子过得穷,大家靠着家里的几亩地,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村民们每年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往往还不够成本,另外还得缴农业税,大部分村民种植的粮食只够家里的口粮,家中其他支出全靠农闲时在外打工挣。上世纪90年代,村子里有些年轻人,熬不住这样的日子,跑到沿海发达城市去打工,过年回来,一个个西装革履,打扮时髦。小时候,看到他们过年带回来的那些新奇玩意儿,我总是羡慕得很。

    我上中学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出台政策,延续了千年的农业税正式取消了,另外,政府还会发放各种农业补贴。父亲守着他的几亩地,日子也越过越好了。后来,很多在外打工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纷纷返乡——毕竟背井离乡,哪里都没有自己的家乡好。日渐荒芜的田畈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勃勃。

    这两年,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供销合作社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在村里成立了好几家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租了村民们的田地,村民们就像城里的上班族那样在合作社到点上班、按时下班,每月拿工资,入了股的村民们在年底还有分红。听父亲说,合作社还专门聘请了农业技术专家,根据村里的气候土壤情况,选种合适的经济作物,复垦荒林,开辟果园,发展多元化经济,带领村民们集体致富,所带来的收益真是今非昔比呀!不仅如此,农民们也有了医保,看病有保障了。父亲生病做了手术,花了不少钱,但医保就报销了80%左右,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农村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每月都能领到相应的高龄补贴,家里没读过书的奶奶,也逢人就会说现在的国家政策好,国家领导人对咱们农村人是真的贴心。每次我都会跟奶奶说,不仅是农村,城市也越来越好了,是整个国家都富强起来了!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村里也通了互联网,家家户户都有了网络,淘宝、网购、海淘、互联网销售……这些词汇不再是城里人的专属了,也成为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只需在网上轻轻一点,就可以让自己种植的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让自己喜欢的商品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为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工程”,国家设立了“新网工程”专项资金,不断推动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农村金融服务等网络建设,通过发展连锁网点和配送中心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循环经济、改善卫生环境和农民消费结构,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而我的家乡早已将这项工程纳入规划之中了,有了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村民们在奔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上将会越走越有劲。

    思绪回到今天,伴我成长的小村庄,可喜的变化远不止这些,我仿佛看到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蓝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我的家乡会越来越好,我所热爱的祖国也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单位:安徽省供销合作社机关服务中心)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