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而准确的摄影思路是摄影人面对眼前正在变化的事物所持有的立场、观点及情绪的有效反映,又是思想、艺术和技术相互交融的事先准备,最后通过照片完整而有创意地体现出来。
众所周知,能够使读者情感持续发酵的摄影作品,往往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技术性,而在这三个方面要有所突破,前提是摄影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拍摄思路。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经验的摄影师教导初学者“要多看照片,尤其是多看好照片”。这种“多看”,有利于初学者将镜头前的世界转变成照片,把握光影、构图、拍摄瞬间,感染艺术魅力、鉴赏拍摄技术。但是,仅仅注重“看”,而不去关注、阅读好照片背后的灵魂,就会放松对思想性的关注。“光影、构图、瞬间”之于摄影作品来说都是手段问题,如果摄影者只在手段上兜圈子,作品难免无灵性。即便贴近现实生活拍摄,反映出来的也仅是唯美的光影、斑斓技术形象,而体现不出思想性。
摄影仅仅是一种工具,思想情感的表达,可以是取材的选择、构图的取舍,也可以是光影的控制、瞬间的把握,还可以是色彩的明度、影调的准确。一幅摄影作品形成的可操控部分都是摄影师用系统性的创作思维统摄全局使然。当然,也有的好照片是摄影师对眼前事物的瞬间把握,从认识论上讲,这种现象是理性上还不成熟,但感受已经很强烈,先拍下来,随后澄清感性,形成理性,成为好作品。
摄影是现实生活最密切的反映形式,但不是流水账式的记录。作为一名摄影人,要认识到我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思考能力;面对现实要追求“真实”,要有对真实的认知和判断。“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摄影的追求,这种追求需要“有思想”才能支撑。正如美术教育家刘文西在几十年前谈到创作思路时的表述:“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启示您怎么创作,路该怎么走。”时至今日,这一论述仍然值得摄影人借鉴。
为时代画像,这是产生精品力作的根本途径。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但不能用碎片的方式学习摄影,而应系统地认识摄影术。摄影应该反映什么?展现什么?如何避免“浮光掠影”,让思想穿透力体现在摄影作品中?这要求摄影者要跳出摄影看摄影,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自觉地拓展内在空间,主题向上,镜头朝下,,这样拍摄出的作品,才会有灵气、有温度、有力量,有悲悯之心,有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