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供销合作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全力配合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和农村人居环境“1+N”物业式智慧化管理(政府购买1项,村选择N项),为创新再生资源管理、扮靓城乡容颜走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互联网+环卫”
打造首家智慧环卫中心
农村人居环境“1+N”物业式智慧化管理,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自己的智慧环卫管理中心。为此,东乡区社大胆创新、勇担使命,全力配合区委、区政府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环卫”试点。经过努力探索,现已建成了全省唯一一家具备环卫教育、智慧管理、车辆管理、再生资源回收及垃圾压缩转运五大功能模块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智慧管理中心,真正实现了环境卫生管理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
管理中心建立了全程数字化监控平台,对所有车辆、机械设备安装了GPS数字化管理模块,不仅能够实时监控深埋桶的垃圾量,保洁员的作业时间、作业区域,驾驶员的作业时间、收运线路、油耗、车速等,还能全面掌握全区农村58辆垃圾清运车的行走轨迹和时间数据,极大提高了环卫综合管理数字化水平和运营效率。
据介绍,管理中心还采用全国领先的垃圾压缩系统对垃圾进行压缩后转运。与普通转运方式相比,运送效率提高3倍,运送成本降低约60%、交通占用率降低60%、道路污染率降低90%,年运营成本降低800万元以上。依托该中心,全区每天至少能处理500吨的生活垃圾,且所有过程均做到了“垃圾不落地、臭气不外散、滤液不滴漏”。
东乡区社负责人介绍,“1+N”物业式智慧化管理模式的推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还产生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到了省、市党委及政府的肯定。
宣传引导
让广大居民主动参与
“我们每家都有可回收物分类箱,哪种垃圾应该放在哪个颜色的桶里,区社都给我们做了培训,现在的乡村再也不会看到满地的垃圾了。”金峰街道的居民李大爷高兴地说。
为扮靓城乡容颜,助力乡村振兴,东乡区社充分发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优势,综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建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利用—分类处置”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
区社在各社区(街道)、乡镇(场)设立可回收物分类箱,给每户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卡,居民每月可凭借分类卡免费领取垃圾袋。垃圾袋分为两种:绿色垃圾袋为餐厨垃圾袋,倒入绿色垃圾桶;黑色垃圾袋装入其他垃圾,投放至其他垃圾桶;可回收垃圾分类打包投放至可回收物分类箱,获取积分,用来兑换卫生纸、洗衣液、肥皂等生活必需品。通过这种模式,引导广大居民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为确保垃圾分类意识深入人心,东乡区社还积极配合城管、卫健等部门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通过宣传栏张贴垃圾分类知识、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全区居民不断提高垃圾分类意识,在全区营造了垃圾分类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依托智慧环卫管理中心的环卫教育基地等各种平台,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素质教育,通过生活垃圾分类游戏及实践,有效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生活垃圾分类的进程。
完善体系
降低难度提高效率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如何才能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东乡区社一直在努力。
为了改变原有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点多面广、原始简陋及不规范”等现状,东乡区社对全区范围内的194家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开展了专项整治。通过整治,逐步规范了再生资源回收及危废回收中心的运营,并将其与智慧环卫管理中心对接,各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将可回收垃圾收集到智慧环卫管理中心后,再由智慧环卫管理中心对可回收垃圾进行二次分拣、维修、破碎与打包,不仅可以提升可回收物的使用价值,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使回收的危险废弃物有一个二次分拣与暂存的场所,为分类处理做好了前期工作,降低了末端处理的难度,提高了末端处理的环保性。
如今,东乡全区的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达91%,比过去单纯依靠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提高了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