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8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壮丽70年 砥砺追茶梦(上)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70周年回顾
□ 施云清

施云清,1932年出生,曾任中国茶叶进出口公司原总经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从事茶叶外贸工作近40年。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华诞。为回顾新中国茶业发展历史,纪念茶业在新中国经济、外贸、文化中的贡献,展现新中国茶人开拓奋进、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从本期开始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邀请茶界老茶叶工作者,从茶业参与者、产业推动者、发展见证者的角度,回忆茶产业发展历史的一个个瞬间,用那些珍贵的片段构筑起70年新中国茶业发展的脉络,为我辈茶人传承创新、砥砺前行,鼓奋进之气,创时代新业!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茶”)已经走过了70年。70年来,中国茶业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颠覆了近百余年形成的世界茶业格局,中国茶叶终于再度登上了全球产销第一的最高点。在此期间,中茶不忘初心,在党的领导和兄弟部门支持下,在行业发展各个阶段,都发挥了龙头企业应有作用。

    中茶的历史堪称是一部中国现代茶叶的发展史。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茶产业的复兴和中国茶叶对外出口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茶历史 ——“振兴华茶”发展史

    茶叶,起源于中国,也是中国近代最重要、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然而,中国近代茶业的发展却十分艰难,外有西方经济文化的冲击,印度、日本、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则战争频繁,茶叶生产技术落后,内忧外患之下的中国茶业生产贸易逐渐走向衰落。寻求中国茶业复兴与发展之路成为当时国人的迫切愿望。正值国家救亡图存之际,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撼动了全国,中茶先辈和五四运动先驱们一起投入了这场划时代运动,思考民族出路、救国良策。

    在林林总总的救国理想中,中茶先辈们提出了“振兴华茶”“以茶报国”的主张。为什么要以“茶”报国呢?众所周知,中国茶叶自十七世纪起,曾独占世界市场二百多年,且数十年占中国外贸出口额50%,为当时国库的主要收入。后后因封建殖民势力残酷剥削、内外压榨,一个如日中天的产业,迅速衰落,成为民族之痛、国家之殇。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历经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如此深切的渴望。

    中茶的成立并非偶然,它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创立中茶的先辈们大都奋起于五四运动年代。当时他们风华正茂,从日本学成归国,其中现代茶叶事业复兴和发展的奠基人吴觉农刚过20岁。如何“振兴华茶”成为当时吴觉农等有志之士的救国理想。“爱国爱茶,追求真理”在五四时代大环境下育成的基因,已植入了先辈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中。他们首先是爱国主义者。在黑暗中不畏强暴,不顾个人安危,投身各种政治斗争。1927年4月15日,吴觉农联合郑振铎等五名文化界著名人士,在《商报》发表“抗议书”,严正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罪行。此举被周恩来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的大无畏壮举”。

    同时,他们又是“振兴华茶”的先驱。他们一腔热血、满腹激情,他们在黑暗中为光明呐喊,为争取光明奋斗。1932年,当时的安徽省建设厅向吴觉农发出邀请,拟请他出任设在祁门的中国第一家茶叶科研机构——安徽省立茶业改良场的场长。吴觉农从上海来到皖南的山野农乡,开始脚踏实地地实施他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

    经过一系列详细的科研调查,吴觉农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对老茶园进行了系统管理,并开辟新式茶园。他从国外购进制茶机械,尝试将沿袭百年的传统手工制茶改为机械制茶,并在茶业改良场内成立了茶叶运销合作社。除了安徽,他还在浙江、江西、湖南等产茶大省,针对各省茶叶特性设立茶叶试验场和茶叶改良场,并先后赴印度、锡兰考察。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吴觉农分别与范和钧、胡浩川合著了在茶业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两部著作《中国茶业问题》《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分析了中国茶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技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当时在困境中艰难发展的中国茶业指出了一条复兴道路。直到今天,这两部著作对中国茶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经过二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民在腥风血雨中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后,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先辈们感觉到报国有门的大环境来临,他们很快得到了高层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支持,组建了中国茶叶公司。

    一个企业需要机制来保障道德文化的传导和渗透,文化和价值观决定了它的成长。追根溯源,中茶从哪里来?它来之五四运动,实际是五四精神的传承和载体,它有着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爱茶”“敬业奉献追茶梦”是中茶与生俱来的内在基因,是企业的根和灵魂。

    (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