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8月2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十年如一日 不变“背篓情”

□ 本报记者 高瑞霞 实习记者 安 赛

张玉钿(左二)到农产品展示展销厅调研。

    人物简介

    张玉钿,1982年加入江西省九江市供销合作社,历任九江市棉麻公司副经理、总经理,现任九江市供销企业集团总经理、集团党总支副书记。曾被九江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目标考评先进个人。面对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张玉钿带领棉麻公司一班人勇于实践,探索求新,加快公司改制转型。协助九江市社建立供销企业集团,推动建设九江市供销生鲜配送公司、市级惠农服务中心、市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等。在他的带领下,供销集团2018年利润达725.23万元,资产总额达23838万元。

    “崎岖的山路辛勤地奔波,背篓精神诠释着坚韧与执着,跨入新时代承接新使命,红色基因一个接一个……”悠扬的歌声唱响在祖国的每个角落。江西省九江市就有这样一位数十年如一日,为供销合作事业辛勤付出的老供销合作社人——张玉钿。

    1982年,初入社会的张玉钿怀揣着一腔热血加入九江市供销合作社。1999年,受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影响,棉麻公司一时难以适应改革局面,发展面临困境。张玉钿在危难之际临危受命,凭借着过人的魄力和多年积攒的经验,带领一班人马披荆斩棘,走出一条企业发展的新道路。

    转思想  聚民心

    1999年,国务院实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购销价格,拓宽流通渠道,棉花市场由敞开收购变成了依靠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局面。改革的浪潮给棉麻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主营业务严重萎缩、人员多、包袱重、职工工资等问题如乌云般笼罩在公司上空。

    一时间,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负责制转变为企业经营、棉花独家经营转变为多家经营。面对如此的局面,张玉钿回忆道:“当时棉麻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面向市场,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只有通过思想观念的改变,才能推动经营机制的转换。”

    开弓第一箭就是做好宣传工作。张玉钿带领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相关文件,与中坚力量统一思想认识,实行分包划片的基层宣讲方式,做足政策解读工作。挨家挨户地敲响职工的家门,讲解改革政策,转变职工思想,达到全公司上下思想高度一致。

    “公司改制,一定要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充分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张玉钿认识到公司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积极开展职工代表大会。

    “那会儿虽然发工资都困难,但是张经理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对我们基层员工也上心,所以大伙都愿意跟着张经理干。”公司员工坚定地说。

    改制方案更是来之不易。张玉钿与一班人共同商讨,反复推敲。“改制方案一日不能确定,脑中的弦就一刻不能放松。”张玉钿表示,那段日子一日三餐,甚至睡觉时都要反复琢磨改制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夜以继日的辛勤商讨,改制方案在职代会上获得全票一次性通过。公司上下拧成一股绳,人事、财务、办公室、保卫各部门各司其职,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按时间节点保障改制工作无缝对接,加快进度完成了公司改制。

    “企业光凭改制‘一条腿’走路是行不通的。”张玉钿认为,只有扩大经营规模,增强“硬”实力,“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快更远。他在县区领办了9个棉花专业合作社,并积极推动棉花加工转型升级,建立了年加工10万担400型棉花加工厂,棉花种植基地面积达0.5万亩。

    事实证明,“两条腿”走路效果显著,企业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带动当地农户年增收2000余元,职工福利得到保障,退休、退养职工被安置到社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增强了企业活力,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张玉钿带领着企业走在了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棉麻行业的前列。

    强社企  促发展

    2017年6月,为深入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张玉钿积极配合供销合作社组建九江供销企业集团。“创立集团,必须要先摸清各社有企业的人员和家底,这样才能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和社有企业监督管理。”张玉钿开始联络社有企业,审核了解各企业班子建设、人员结构及企业经营管理、财务运营等情况。

    摸清各企业发展情况后,张玉钿又积极配合九江市社开展清产核资,委托中介机构开展财务状况、资产清查、损益认定、资产核实和财务制度等调查,摸清企业资产和财务状况,成功实现社有资产整合划转。在张玉钿的全程参与下,2018年初,九江市社成立以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九江果品大市场有限公司、兴农投资有限公司、兴农服务有限公司为子公司的供销企业集团。

    凭借着管理棉麻公司多年的经验,他组织、参与制定《社资委议事规则》《党总支、董事会、经理办公会三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50余项并编印成册。

    回忆起集团筹备组建的那段日子,张玉钿家人说,早出晚归、忙得顾不上吃饭是他的常态。张玉钿却爽朗地笑道:“看到集团发展得那么好,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集团组建了,是时候加快九江市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了。张玉钿多次前往市场调研,做可行性分析,召开会议反复商讨。2018年9月,九江市供销生鲜配送有限公司成立。目前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九江银行、九江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等企业对接,开拓了生鲜业务,自产食品有效地保障了九江市内食品质量安全。

    在供销合作社的统筹下,供销集团按照上级要求实施产业帮扶。选派2名干部常年驻扎农村,宣传党的扶贫政策,收集贫困户信息,做到精准帮扶。“两位同志与我们吃住在一起,我们有什么困难就和他们说,总能及时得到解决。现在,小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了。”村民对帮扶给予了高度评价。

    除了产业帮扶,市社双向并重,开展资金帮扶。张玉钿领导的供销集团每年要挤出10万元自有资金用于支持村组织建设。如今,帮扶村中93%的贫困户已实现脱贫,扶贫成效显著。

    谈及未来的发展,张玉钿表示,企业一定要推陈出新,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只有培育新的增长点才可以赶上时代的脚步。下一步,他将带领集团强力推进惠农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参与城市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系统两个网络有效衔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虽然身背背篓送货到乡的艰苦时代已经过去,但背篓常在心中,我们都是‘红色背篓’传承人。”张玉钿骄傲地说。

    时代在改变,供销合作事业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张玉钿那刻在骨子里的“背篓情”。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