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认为,我国纺织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实现平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纺织行业规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370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收入的5%左右,棉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3947亿元,占纺织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6%。全国纺织服装企业直接提供了超过2000万人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10%左右。2018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达2763亿元,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11.14%,其中,棉制纺织及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纺织出口总额的30%。
当前,从全球来看,棉纺市场整体供需基本平衡,并不存在全球消费量明显下降的情况,但是行业确实面临严峻形势。这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发展预期存在不确定性,大家对后市信心不足。从下游市场调研情况看,目前,纺纱库存量急剧增长,加剧了下游市场的悲观情绪,从整体看,企业经营信心受挫,产业链各个环节压力均较大。
据数据显示,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我国纱产量是1914万吨,同比下降了0.08%。2018年,棉纺用棉量755万吨,低于预期,2019年,用棉量可能会继续下降。2018年,纺织行业非棉纤维用量1252万吨,这几年中国化纤产能飞速发展,对棉花替代性作用非常明显。
今年纺织企业的生产情况可谓“冰火两重天”。据了解,当前纺织企业开工率普遍下挫,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比如做传统纱线的企业。在调查走访的60余家纺织企业中,几乎没有一家是满负荷生产的。其中,大中型企业订单尚可,但也采取工人轮休、开机台减少等办法应对压力,一些中小型企业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我国中部和中西部地区,纺织企业开工率基本不足30%,南方个别企业牛仔部出现旺季冷清现象。
企业目前库存压力上升,资金压力越来越大。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大型纺织企业数据显示,企业5月销售同比下降10.05%,纱布库存环比上升10.73%。再加上货币和汇率等各方面的波动,市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原料价格一路下跌,原料及产品库存在不断积压和快速贬值,出货不畅,但大部分纺织企业对后市充满信心,预期2020年市场会有好转,企业正在稳定员工,积极应对,期待转机,随时为满负荷生产做好准备。同时,对于纺织贷款,业内人士期待国家支持能尽快落地。
但调研中呈现的另一种情况是,批量生产做功能性纱线、差异化产品的纺织企业,由于实行了小批量、多品种生产,这些企业的生产情况非常好,定单稳定而且基本都满负荷生产。从产品分类来看,以差别化生产的企业表示,与常规产品相比,差异化产品对工艺生产要求比较高,产品附加值相对也比较高,而且客源相对稳定,现阶段受市场的影响小于常规品种,但生产总量仅占纱线总量的10%左右。2018年,我国纱线生产总量是1914万吨,主流市场依旧以常规产品为主。生产常规产品为主的企业则表示,目前的销售策略以止损清库为主,因为目前库存较高。
今年3月,受国家税费改革影响,我国棉纺织市场出现了小幅回暖,4月也相对平稳,但5月10号中美11轮谈判贸易摩擦以后,市场出现断崖式下跌,并延续到现在。供需两头受压,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棉花市场供大于求,出现连续跌停。下游的服装、面料及贸易商现在基本都是零库存,随用随买。
总体来说,当前纺织市场的悲观情绪仍存,因而,行业内纺织企业要重新做产品定位,增强对细分市场的研究。
为此,叶戬春建议,第一,当前宏观调控以稳定市场,提振行业信心为主要目标。政策调控要遵循平衡供需,减负降压,释放预期等原则,所以,我国纺织行业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在全球竞争当中依然有较强技术、管理、规模和产业链优势,所以,整个行业一定要有信心,积极面对。
第二,稳定生产、稳定职工,同时,要降低经营风险,这是当前纺织企业的首要任务,所以,在此也呼吁各级政府,加大对棉纺织企业的资金支持,减免相对关税税费,降低电费,在当前的行业形势下,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压力。
第三,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我国棉纺织企业海外投资应主动布局,而不是被环境倒逼。
第四,要加强棉花、棉纺织产业链的沟通交流,抱团取暖,共同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也要充分保障企业能够留下来,以串联棉花、棉纺这一民生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纺织走出去,并不是指一窝蜂地走,更不能盲目去国外投资。走出去之前,企业一定要先考察国外的政策、法律、文化、人文等,做足功课才能成竹在胸。另外,去国外投资,他建议企业一定要抱团取暖。单个企业单打独斗,势必会给企业造成很大影响。
同时,还要加强我国棉花、棉纺产业链的沟通交流。互相支撑,才能推动产业不断向高质量发展。
(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