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羡慕,杭州元长泰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茶学系。
“茶三代”,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茶学专业并不是一个被大众所普遍认识的学科,而对于郑羡慕来说,选择茶学专业就读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在于她的本科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与茶并没有太多关系,当时选择读研有点仓促,报考前一周才仔细去思考专业方向,那时一眼就看到了浙江大学农学院的“茶叶科学”,当时觉得这个专业很饱满,兼备了理、文、工等多个学科知识,能文能武空间很大。“必然”则是在于郑羡慕生于一个爱茶的家庭,家人每天茶不离口,从小耳濡目染的影响加上自身有着非常浓厚的东方文化和民族情结,把“茶”视为最具有中华文化味道的载体,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茶学。
而说到“茶三代”,准确地说,是郑羡慕与她的先生结婚之后的事。她先生的外公、外婆,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茶学家,至今事茶六十余年,在茶学科研方面的造诣值得敬佩,郑羡慕一直将他们作为榜样与导师,大到发展方向、业界资源的咨询,小到产品设计或新品取名的推敲,在与两位老前辈交流之后,经常会得到一些让人豁然开朗的点拨。
现在,郑羡慕与先生的“茶四代”也出生了,从宝宝三四个月开始,便会不时的让她闻闻茶香。“闻到茶香,原本在哭闹的宝宝也会变得安静和专注起来,想来这就是茶的魅力吧。”郑羡慕说道。
茶与酒,两个行业互为补充
郑羡慕不仅在茶行业小有作为,在葡萄酒领域也有所涉及。郑羡慕的父辈从事南非葡萄酒的进口业务,在南非当地也算小有名气。但在茶行业的第一次创业却不尽如人意,当时是在大陆经营南非特有的一种不含咖啡因的有机发酵植物茶。“选择这个产品,是觉得很多人喝中国茶会失眠,而我们在南非当地又有一定的供应链资源。但因为初次创业,缺少经验,项目进展得并不如意,最终搁浅。”不过塞翁失马,郑羡慕也在这个过程中吸取了不少经验教训。现在,她所经营的品牌是“百家茶农”,源自一个杭州本土的茶行世家。和葡萄酒一样,好的品种和风土,是出产好茶的基础,郑羡慕的团队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从龙井茶的源头——西湖出发,亲访了国内众多茶区,从自然风土与制茶技艺等维度,精选符合要求的茶田与茶农,通过不同的模式,与产地的茶农百家参股合营,品牌定位亲民、优质。“我喜欢做些大众产品,不喜欢玩虚的,也不推崇‘高大上’的东西。”郑羡慕说道
郑羡慕认为,茶与酒这两者在产品上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首先都是“靠天吃饭”,茶有“看茶做茶”之说,葡萄酒有“看葡萄制酒”的说法,都需要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的能力。其次,这两者都讲究恰到好处的搭配,这在茶叶中被称为“拼配”,在葡萄酒里面叫作“混酿”。有新鲜当饮的酒,也有春天里的绿茶;有陈年才释放魅力的老酒,也有越陈越香的老茶。但在经营上却不可类比,因为二者传递出来的感觉和消费场景不一样。茶是安静的,消费也相对低频,我们主要依靠电商平台、社群作为渠道销售,集中配送;而酒是热闹的,是活跃气氛的,属高频消费,而且客户时常会出现急需的情况,所以郑羡慕在一些大省设立了配送仓,也将渠道加盟的门槛设定得较低,增加了客户购买的便利和时效性。“但这两家公司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都在为客户带来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这也是郑羡慕之前所提到大众产品理念。
此外,郑羡慕还认为茶叶深加工领域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并透露接下来个人的工作重心也会放在这个领域。
综合创新,关注茶区扶贫项目
谈及获得“中华新锐茶人”的感受,郑羡慕说道:“获得这个奖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背后有我的先生和团队多年来的积累,我只是那个上台领奖的代表。在创新上面,因为我们业务涉及比较多,所以也就不是单点的创新。从线上到线下,从B2B到B2C,从分销到社群,再从茶园管理到加工、深加工,以及茶文化、茶旅游,我们的团队都有涉足和一些微创新。此外,我们还做了一些茶区扶贫的事。所以我想应该是点点滴滴的微创新加起来才会有幸获此殊荣的。确实有点受宠若惊,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的推选活动。有了这样的一个小“头衔”,其实还是蛮有压力的,还得更加努力才是。”
据郑羡慕介绍,在扶贫方面,大部分功劳应归功于她的先生。“他前几年就开展了安化黑茶的电商业务,和当地龙头企业白沙溪茶厂共同努力,据央视的一个扶贫栏目的官方统计,黑茶作为安化的支柱产业,在去年双十一当天,电商销售额突破千万,位居全国百个贫困县之首,其中我们团队贡献了五成。”此外,公司还与白茶产区福鼎的寺庙进行合作,承包寺产茶园,指导修行的僧众提升制茶技艺,收购其所制毛茶,补贴周边山民与一些贫困的信众。
在湖南、云南、广西的几个贫困茶区,他们也有着这样的扶贫项目,这也是他们所经营的品牌“百家茶农”不谋而合。
在采访的尾声,郑羡慕尖锐地指出了茶行业的一些兹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生产制茶环节缺少规矩,两极分化,要么过于遵循古法,一味追求单株手制,要么匠心缺失,偷工减料,能省则省;其二渠道思维较保守,包袱过重,张口闭口一套“茶八股”;其三科研院校的学者被商业耽误,不甘寂寞,四处站台开小班。批评的声音虽然刺耳,但这只是茶业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厂家、商家和专家还是在兢兢业业地为行业做贡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