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7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百年茶仓”在扶贫中添新彩
——访湖南安化第一茶厂
□ 本报记者 王 璟

锯齿形建筑的车间,大窗自然采光,雨槽自动排水。

    7月中旬,茶周刊记者跟随由中国报业杂志社与中共安化县委、县政府联合开展的“精准扶贫——走进中国黑茶之乡湖南安化采风行”来到湖南安化,在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化第一茶厂”),不仅见识了百年茶仓为代表的“万里茶道”湖南段唯一工业遗产点的历史风采,还见证了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担当。

央企担当  扶贫工作扎实有效

    2019年3月,安化县经湖南省政府批复,正式摘掉贫困县帽子(国家级和县级)。这其中安化黑茶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茶厂作为中粮集团成员企业,在发展中一直牢记央企使命,为安化脱贫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蒲永刚介绍,公司充分利用安化黑茶优势资源,以乡村振兴战略“茶旅融合+精准扶贫”为主题打造安化茶厂工业文化旅游、黑茶产品推广和旅游中心;同时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公司的发展及农民的脱贫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目前基地建设19000亩,带动4200余户农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了企业、农户、市场和社会共赢的格局。

    更值得赞赏的是,公司着力发挥省级龙头企业示范作用,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支持,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喷药和培育习惯,培养了一批有抱负、有干劲、懂技术的茶园基地建设主力军,支持茶农建办茶园基地,按质论价收购茶农的黑毛茶,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茶的积极性,带领农户走向真正的脱贫致富之路。公司副总经理陶优瑞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不仅仅是收他们的茶叶,更要向他们输出技术和标准,让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富起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老百姓自己有真本事和奋斗热情,才是治标并治本的脱贫之法。”

百年茶仓  奠基安化黑茶历史文化

    走进安化第一茶厂,每一处建筑都散布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每一个角落都飘荡着醉人的悠悠茶香。它的建厂历史最初要追溯到1902年(清朝光绪28年);1939年,酉州“湖南修业高级农校”专设茶业科,成为国内首个茶学教育基地之一;1950年,原址成立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红茶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第一个建设起来的国营茶叶加工企业;而后,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安化第一茶厂。

    在安化第一茶厂,记者见到了闻名业界的“百年茶仓”。蒲永刚介绍,靠背式茶叶木库,根据茶叶特性精心选用当地盛产的老松木建造,可同时容纳1000吨茶叶,经过长期的筛选、富集,形成了独特的黄金微生态环境及微生物环境,更利于茶叶的醇化和品质升级,被称之为“国宝级茶仓”。透过木库外壁凹槽能够看到库内存放整齐的茶砖,浓郁的茶香在鼻中漾起层层涟漪。而锯齿形车间在1950年根据苏联专家设计的图样进行修建,具有大窗自然采光,雨槽自动排水的特点,车间内风景独好,一排排、一列列的千两茶、百两茶整齐如方阵,颇为震撼。在千两茶踩制现场,记者感受到了力量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感染力。

乘势而上  成就安化黑茶新纪元

    “传承梅邑百年老字号,开创中国黑茶新纪元”置于安化第一茶厂入口处这幅楹联揭示了安化第一茶厂建国后的新里程。

    2011年11月湖南省安化茶厂完成企业改制,成立中茶湖南安化茶业有限公司;2014年,茶厂正式更名为中茶湖南安化第一茶厂有限公司,并成功获得中粮集团1.5亿元注资,迈向中国黑茶万吨级毛茶仓储、加工、科研、旅游基地,成就中国黑茶加工中心、中国黑茶研发中心、中国黑茶旅游中心、中国黑茶历史博物馆四大功能。

    安化第一茶厂创新性的研发了散茶发花、表面发花两条生产线,使安化黑茶产业达到全程连续化、清洁化和智能化生产阶段,极大地促进了安化黑茶产业提质增效;还自主研发改良型手筑茯砖茶生产设备项目,作为黑茶加工行业的首创,实现了手筑茯砖茶由传统手工筑制向机械化制造的转变;利用新型陈化工艺、结合其他茶类工艺开发70周年手筑黑砖茶、四喜茶砖、甘醇金茯、小青柑、茉莉黑茶等创新产品,深受市场好评;成功申报“一种茯砖茶及其制备方法”等多项专利,坚持创新技术专利化,逐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

    据了解,安化第一茶厂2013年至2018年生产量合计6800吨,产值达5亿元,销售合计4亿元,共缴纳税收3491万元。从安化第一茶厂在脱贫工作中的经验看,他们的扶贫贡献与企业的产业和优势紧密结合,做到了企业发展带动脱贫,茶农致富促进企业。

    流淌着一个多世纪的制茶历史,见证了安化乃至整个湖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安化第一茶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稳固的行业积淀、以及扎实的扶贫成果树起了安化黑茶产业的标杆。

    蒲永刚代表企业表示,安化第一茶厂将继续以茶为媒,以产业为基础,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帮助当地茶农、百姓巩固脱贫成果,共享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让黑茶的芬芳飘向更远的地方。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