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30年前的借款票据引起无数人的关注。
1989年6月2日,山东省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党委书记王乐义申请到了从寿光农村信用联社发放的900元贷款。
“这是全国第一笔蔬菜大棚贷款!”王乐义回忆起30年前,他带领16名村党员干部砍掉了36亩快成熟的玉米,建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种出了山东第一批“越冬黄瓜”,让当时每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的三元朱村诞生17个“万元户”,正式拉开了“菜篮子革命”的序幕。
次年,王乐义同志奔波4万多公里,指导寿光各地建立起了5130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拉动全县增收6000多万元。
时至今日,寿光已经拥有十余万个蔬菜大棚,占地约60万亩,农业产业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寿光模式”。
“没有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努力,主动地发放贷款,寿光蔬菜大棚是搞不成功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先锋”、原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王伯祥在回忆寿光蔬菜大棚发展时深情地说道。
现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已经发展到了第七代,技术设备更新迭代的同时,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与时俱进,迈上了集约化、园区化、产业化的转型发展之路,逐步实现了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对此,潍坊市农商银行系统积极跟进配套金融服务,将信贷支持重点从个体农户转移农业园区上,主动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推出“园区项目贷”“农业设施贷”“大棚按揭贷”等农业产业园区专项信贷产品,积极助力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农民增收致富。
2019年6月28日,潍坊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携手寿光农村商业银行在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举行了“纪念寿光首笔蔬菜大棚贷款发放30周年暨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贷款新产品发布会”,共同回顾金融服务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蓬勃历程,共同展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发布系列现代农业园区设施贷款新产品,助推寿光“农业园区化”发展,蔬菜产业提档升级,支持寿光现代农业发展再出发,为创新提升乡村振兴“寿光模式”贡献力量。
不忘初心
乡村振兴是农商行的使命
当前,全国正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于潍坊全市农商行系统来讲,立足“三农”、服务“三农”、践行普惠金融,就是农商行的初心,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农商行的使命。
1989年6月2日,当时的农村信用社向三元朱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发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笔大棚设施贷款,支持以王乐义书记为首的17名党员干部发展第一批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拉开了支持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序幕。
从此,寿光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振翅腾飞,成为全国最大的“菜篮子”,创建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全国的“菜篮子革命”浪潮,被习总书记誉为“寿光模式”。
伴随发展的不同阶段,寿光农商银行不断推动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的迭代升级,助力寿光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与寿光农业发展始终相随,共同成长。
截至5月末,该行已在全市668个村庄开展整村授信工作,占全市村庄总数的69%,覆盖11.12万户,完成签约51650户,签约率达31.67%。标杆村数量已达156个,占已推进村庄的23.4%,占全市村庄总数的16.1%,文明信用样板村已达到19个。
牢记使命
“回归本源、专注主业”
潍坊市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陈卫东在会议上强调,潍坊市农商银行将勇担服务乡村振兴重要使命,加大对“三农”事业配套支持力度,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服务。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配套。该行扎实推动支持乡村振兴“1323”规划落地。认真贯彻落实“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紧盯“全省到2020年打造30个乡村振兴示范县、300个示范乡镇、3000个示范村”的目标规划,落实《2019年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要点》,全力推动“1323”规划落实落地,研究相应的信贷产品和支持政策,有针对性地提供资金支持和配套服务,确保今年寿光乡村振兴贷款余额新增13亿元以上、潍坊全市乡村振兴贷款余额新增80亿元以上。
坚守市场定位,践行普惠金融。牢固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三农”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进一步强化产业对接,深度融入当地产业规划,精准掌握产业布局,深化与省农担合作,打造以“100家示范农场”“100家示范合作社”为主的“双百示范基地”,充分挖掘新的增长点,逐步在寿光培育出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农业产业强村、产业强镇;进一步加大科技支撑,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整合社会各方数据的大数据实验室,推动户户上门、整村授信,加大对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田园综合体等规模化经营主体支持力度;密切围绕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难点”“痛点”,量体裁衣研发信贷产品,全面加强与公共服务部门对接合作,开展“智慧营销”,加快推进“政银联通”,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优化金融服务体验。
推进“双基联动”服务模式。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基层银行网点党组织各自优势,相互合作,通过选派挂职人员到基层党组织兼职,把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对接,使农商银行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社区)有新抓手,银行开展基层金融服务有新平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有新突破,实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普惠金融、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多方共赢,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创新驱动
服务便利可得
寿光农商银行在充分发挥网点众多、机制灵活、客户面广的优势,以服务地方经济为主线,紧跟农业发展方向,紧扣金融政策动向,紧随农户资金需求,有力地推动了寿光设施农业发展,奏响了金融服务“好声音”。
截至6月末,该行零售类贷款户数40205户,较年初增长6321户,较上月增长1263户;零售类贷款余额99亿元,较年初增长17.3亿元,增幅21.1%,较上月增长3.94亿元,零售类贷款余额占比较年初提升5.64个百分点。
注重模式创新。针对产业园区采取公司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租赁经营的模式,积极与园区运营公司对接,园区发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系紧密的优势,了解收集资金需求,协助银行开展授信调查,并从专业技术支撑、产品销售渠道方面为经营主体提供服务支持,实现增大产业园区规模、提升产业园区辐射带动效力的目的。寿光农商银行立足服务“三农”市场定位,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巨大发展潜力,通过优质、高效的服务为现代农业“产业链”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信贷支持。
注重产品创新。围绕支持现代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出“小微企业信用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等产品,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主体发展;围绕全力支持“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农村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建设,有效积极推广了“创业担保贷”等产品;围绕支持各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创新推广了“巾帼创业贷”“拥军贷”“党员先锋贷”等产品;围绕满足城乡居民购房、购车、装修、大宗消费品购置等消费方面的金融需求,积极推广了“惠农消费贷”“农民住房贷”“住房按揭贷”等产品
顺应市场需求,为客户提供“特色菜品”。大力推广“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依托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创新推出“免评估抵押贷”“应收账款质押贷”等产品,批量支持上下游客户“经销运营、禽畜养殖、加工销售、流通服务”一条龙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链无息贷款”。针对农资赊销多、融资难问题,以优质农业经营主体为核心,以“产业链无息贷款”方式全链条提供信贷支持,真正实现“多方共赢”;针对个体经营户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推广“循环贷”“流水贷”等产品,对“市场管理方+银行+商户代表”联合批量授信,为经营户提供“一次授信、随借随还、循环使用”的灵活高效信贷服务,助推专业市场做大做强。
针对农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升级,围绕产业园区上下游园区运营公司、园区基础设施承建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大业态,创新打造了“园区项目贷”“农业设施贷”“大棚按揭贷”三款信贷产品。面向园区经营公司推出“园区项目贷”,用于支持产业园区建设、扩大规模、提档升级,助力打造“合作总社+标准社+农户”的组织体系,实现小农户“抱团闯市场”,打造高端蔬菜品牌,推动蔬菜产业上档升级;面向园区基础设施承建商推出“农业设施贷”,用于支持园区大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面向新型经营主体推出“大棚按揭贷”,用于支持向在蔬菜产业园区租赁大棚种植的农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缴纳大棚租赁费、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等。
注重机制创新。创新改进信贷担保方式,将“家庭信用贷”最高额度放宽至30万元,将“小微企业主贷”等家庭信用贷款最高额度放宽至200万元,简化办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推广运用“循环贷”“无还本续贷”“分还续贷”“借新还旧”等,推行“无缝隙”衔接服务,缩短贷款收放间隔,缓解客户“转贷难、转贷贵”的问题。同时,充分运用“鲁担惠农贷”等产品的贴息政策,切实降低客户融资成本。
运用“跨界、创新、融合”的金融新思维,通过实施“不动产抵押登记进银行”“工商注册登记进银行”等举措,加大系统设备的研发布放,落实“一次办好”的服务要求。实施流程再造,将“以客户为中心”“让客户最多跑一次”“让客户最多签一个字”等工作思路深耕到千家万户,精简优化服务流程,倡导“无纸化”“线上贷款”等办贷模式。
截至5月末,该行累计线上办贷16134笔,金额18.5亿元,线上办贷率达到了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