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9年6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行走在田间地头的综合性服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供销合作社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
□ 本报记者 叶 梓 通讯员 刘 娟

    5月下旬,在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武坚镇的金麦穗种植专业合作社内,10余名社员正在育苗机旁忙碌着。在社员们的操作下,一盘盘育苗盘被整齐摆放在种苗中心。“在摆放好的育苗盘上罩上黑色的塑料膜,短短几天时间后便会长出小芽,待这些小芽长成稻苗便可以统一放到我们1万亩的种植基地。”金麦穗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江都区供销合作社按照江苏省供销合作社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试点部署要求,通过创新建设基层组织体系、为农服务体系和现代经营体系,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完善基层组织

    建设为农服务体系

    武坚镇位于江都区东北部,该镇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优越的土地和水域资源使得武坚镇发展成江都区的农业大镇。

    为了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地理优势,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为农服务能力,江都区社通过建设的江苏金麦穗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建成了武坚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中心通过广泛开展全过程‘土地托管’服务,规范服务协议、合同,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从农资统一配送到播种、喷药、施肥、收割,以及从粮食收购到加工、销售提供一条龙服务。”武坚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姜主任告诉记者。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和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经营运作模式,该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标准化粮食基地1万亩、种苗中心300亩,与花庄、新龙、杨景、五舍等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流转出土地约5000亩,通过实施订单农业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粮油种植。

    像武坚镇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在江都还有很多。近年来,江都区社通过采取合作制或公司制等形式建立了10个镇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联合江都区农资公司、民生农业服务公司等社企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新型农业主体提供耕、种、管、收、加、售等土地托管服务。推行“龙头企业+”运作模式,积极打造产业带动力强、区域辐射面广的产加销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农产品产业链,让农民分享更多的产业化成果。此外,江都区社还以化肥农药有限公司为龙头,农资配送中心为依托,推进农资连锁网点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资”,开展化肥农药集中采购、统一配送,提升农资服务精准化水平。并依托“易贷通”金融平台,探索建立了多形式的信贷和信用担保机制,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捷、低息的“联合贷”金融服务,支持涉农产业做大做强。

    强化服务能力

    助力城乡融合发展

    “供销社,供是一方面,销也是其重要的一环,在做好保障供给的同时,如何打开销路也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只有各方面工作都做好了,才能让老百姓们更加信任供销社,支持供销社的工作。”江都区社主任韩大勤说。

    为此,江都区供销合作社加大服务“三农”平台建设力度,采取“展销中心+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地直销模式,加大农产品“产销对接”力度,建立稳定的供销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流通链条。

    江都区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是江都区社开展“产销对接”的一个样本。江都区社通过成立江都区民生农产品供销有限公司,在当地打造了一个集农产品展示销售于一体的江都区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助力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该中心总面积1700平方米,分三层:一楼用于展示直销地产优质农产品;二楼用于电子商务经营;三楼用于培训和洽谈。该中心自运营后,积极与全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预约配送、订单式销售等服务项目,同时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与消费安全,切实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放心、平价的农产品。

    与此同时,江都区社还积极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村级日用消费品、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让农民群众方便、快捷地买到质优价稳的放心商品。通过建立村级电商服务站等方式,该区社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经营网络,为村民提供网上代买代卖、网上缴费、代收发快递、网络订票等服务,促进了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了“一网多用、双向流通”。其中,江都区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则依托江都供销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惠鲜达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名特优农副产品电商孵化中心,整合全区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线上营销,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形成上联企业和超市、下联基地和农户的农产品购销网络,为广大市民提供全方位、多功能服务,使其成为该区助农增收的新平台、服务市民的新窗口、为民办实事的新亮点、面向全国推介宣传江都乃至扬州地方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窗口。

    除了构建完善的经营服务体系以外,江都区社还充分挖掘各镇特色资源和产业优势,对其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其中,小纪生态农业、丁伙现代花木、邵伯棠湖龙虾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在丰富当地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取得良好收益的同时,还有效地避免千篇一律和恶性竞争,有利于振兴乡村产业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既不能搞单打独斗的此消彼长,更不能以生态破坏换取阶段性的指标突破,必须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韩大勤说。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