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供销合作社采用“共合式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创了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所谓“共合式改革”,就是抓住“共建、共生、共利、共赢、共济”五大关键环节,构建基层社“合力、合体、合一、合心、合奏”的利益共同体。
作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何推进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是重中之重。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供销合作社采用“共合式改革”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开创了供销合作事业新局面。所谓“共合式改革”,就是抓住“共建、共生、共利、共赢、共济”五大关键环节,构建基层社“合力、合体、合一、合心、合奏”的利益共同体。
面对基层社因过去改制造成的无资产、无资金、无人员的“三无”困境,黔江区将基层社的指导、管理、服务职能委托给乡镇党委、政府,与区社一起,按照“有平台、成基地、有品牌、特色化、农民入社入会”标准要求和“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先易后难、发展为主”的建设思路,合力共建基层社。
为了加速基层社的建设力度,区社坚持开放办社,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以有实力、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建基层社的主体依托。区社通过资本融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以上级引导资金为股份吸纳社会资本加入,重新注册基层社。此外,区社还加强人员融合,选择当地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龙头企业法人担任基层社主任,负责基层社的经营、管理。同时,基层社以入股、服务等方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生产合作、供销合作、消费合作、信用合作等业务合作,彼此渗透,相融互促。
在基层社恢复重建的基础上,区社通过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区社采取优势共用的方式,发挥当地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产业优势,结合供销合作社的平台优势及品牌信誉,合力带动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采取优势互补,通过构建有效的消费联结、服务联结模式,抱团发展,规模化生产,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最大可能增加项目效益,从而“取长补短”,有效补齐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议价能力、技术上的“短板”和基层社在盈利方式、服务能力上的“短板”。此外,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盈利后,均按股分红。入社社员除有生产收益外,还可参与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二次分红。
项目建设是推动基层社发展壮大的利器之一。区社着力强化产业项目选择、监管、调整三个关键环节,确保项目市场空间广阔、产品销售充分、价格利润可观。基层社结合当地实际,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模式,由区社组织产业发展指导团队,根据市场形势和实际条件,对拟开展项目进行效益论证,确保所选产业能盈利、多盈利。确定项目后,区社采取跟踪服务、规范生产管理项目,统一提供农资商品、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打造品牌、统一销售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跟踪服务,确保所选产业增产、增值、增效益。此外,区社还注重项目的专业核算及效益评估。区社组建区农合会或分会,针对全区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专业代理记账业务,并组建团队分别对产业项目进行效益评估,适时提出产业调整、规模增减的建议,确保产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
在推动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同时,由区社统筹协调和安排调度,全区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实现全区供销一盘棋。基层社利用平台优势及特殊的供货渠道,为入社社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多元化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免费开展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产品、统一打造品牌等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助农增产、促农增收。此外,区社还搭建了信息平台、电商平台,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可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使营销成本大大降低。在此基础上,明确要求基层社、合作社每年从收益中提取10%,用作来年产业发展公积金,另提取10%用作支助贫困学生、救助天灾人祸等公益事业,由区社统一监管执行。
通过“共合式改革”,黔江区先后恢复重建了24个基层社,实现涉农乡镇全覆盖;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6家、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61家,组建了区农合会及10个农合会分会,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50个、乡镇电商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网店98个、区农资配送中心1个、测土配肥站9家、农资网点26个、庄稼医院10家、农产品生产加工溯源体系点10个、物流配送线路10条、黔江特产O2O线下体验馆1个,实现了基层社全面恢复重建、农村合作经济快速发展、综合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全面推进,供销合作社成为为农服务的骨干力量,综合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