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广州市供销合作社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从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开始,探索为“三农”和城乡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逐步摸索出一条符合城市供销合作社特点的以公益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的服务城乡社区的新路子。当前,市供销合作社正按照中央、省、市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部署,积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网络建设,努力构建为城乡居民服务的综合平台。
一、立足特点,统筹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
2009年,白云区供销合作社创新开展社区综合服务,走出一条符合广州实际的城市供销合作社发展路子。广州市供销合作社及时总结白云区社做法,成立专门机构,统筹人、财、物将社区服务工作向全系统推开。2012年,广州市社出资成立了广州市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荔湾、海珠、花都、从化、增城等区社也相继成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0家,共承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16个,累计获得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7亿元,覆盖了广州市约11%的街道,惠及人口约170万。此外,还承接了其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购买、资助的专项服务项目近20个,项目金额超过700万元。建立了“社会参与、多方合作、规范管理、专业服务”运行机制。为顺应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2014年,广州市恒福服务社率先在从化鳌头镇新围村探索建设广州市第一家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相继在从化、白云、增城、花都等涉农区建设了13家村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开拓了一批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新阵地。目前,系统已建成了330多名社工、500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为城乡社区居民和企业提供6大服务板块共100项服务,初步形成了以城区社区家庭综合服务、农村社区生产生活服务为特色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二、引领方向,创新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供销特色
供销合作社参与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必须干出特色走出自己的路子,才能取得政府信任让群众满意。在开展社区服务中,广州市社坚持向专业化品牌化可持续方向发展,积极打造专业社工团队,打造“恒福”服务品牌,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机制,同时注重挖掘供销元素,向社工传递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背篓”文化,力求把服务做扎实做到社区居民心坎上。市恒福策划的“食物银行”“爱心衣坊”“失智长者社区照顾”等特色项目接地气、受欢迎,被列为广州市社会创新项目。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在恒福社建立党支部,强化意识形态正确引领,通过与街道开展“党建带社建”创建活动,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赢得党委、政府信任和认可,供销合作社工机构阵地更加巩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坚持公益性服务为主,经营性服务为辅,探索了两种模式。一是“从化区鳌头镇新围村模式”,由村“两委”提供服务场地,供销合作社提供建设运营经费,主要开展了“430”课后托管、亲子教育、长者服务、上门体检等专业化社工服务,结合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际,整合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日用品销售、庄稼医院等农化服务,还将政府各部门赋予的老人活动中心、图书馆、金融服务点等公共服务职能加载到村级中心,成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二是“增城区增江街模式”,即建设增江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以此为辐射,分别建设了大埔围村、联益村、初溪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发挥了资源聚集和服务辐射的作用。四年多来,从化新围村等7家村级服务中心被评为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五星”级农村综合服务社,白云南岗村等4家村级服务中心也被纳入广州市社区服务综合体试点建设范围。
三、整合资源,构建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广州市社着力推动建设城乡社区综合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邀请业界权威机构编制《广州市供销合作社城乡居民服务网络发展和建设规划》,制定具备科学性、专业性及适应本单位、本地区需要的发展和建设规划;构建“市恒福——区恒福——村级服务中心”的组织体系,指导市恒福社牵头系统内机构与省社工协会发起成立环保专委会,与广东金融学院社工系签署专业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参加第六届全国慈展会,推广介绍系统农村社会服务工作;加大资金扶持,市供销合作每年理事会资金预算专门开辟社区服务专项扶持资金700多万元,支持全市系统开展社区综合服务工作。提高市恒福社统筹农村社区服务的整合能力,围绕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目标,积极搭建综合平台,内部整合系统力量,加强合作交流,从业务培训、督导入手,建立规范服务质量管理系统,在标准化服务基础上,打造特色品牌。外部链接妇联、团委、司法、气象等政务资源,开展人才培育、创业扶持、慈善募捐等服务,不断完善涉农服务平台的公益服务功能,满足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需求。举办“沃野乡伴”“恒福杯”社区环保和“城乡创意汇”等公益微创投项目,吸引社会对农村服务的关注,让农民切实享受到了更均等化的社会服务。
(广东省广州市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