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4月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用一生讲述一片茶叶的故事
——记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汉钟
□ 郑博文

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汉钟。

    在广东潮州牌坊街上,“天羽茶斋”是这条街上最具代表性的工夫茶铺。它的主人叶汉钟是研究潮州凤凰单丛和潮州工夫茶的代表性人物。 

    叶汉钟,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潮州单丛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评茶技师,中国国际茶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韩山师范学院外聘副教授。

言传身教  习得一身本领

    1963 年,叶汉钟出生于潮州凤凰镇桂板村。叶家世代与茶“打交道”:曾外祖父在清末民国时期往来于潮州与东南亚地区做生意,正是他们把茶叶和工夫茶冲泡方法带到东南亚;外祖父也从事茶叶生意,并贩茶至越南,在越南一带小有名气;父亲是茶业工作者。

    父亲退休后,二十二岁的叶汉钟进入潮安茶叶收购站工作。叶汉钟的师傅是当地有名的评茶师黄瑞光和制茶师廖根涛。

    在叶汉钟心里,制茶师廖根涛的功夫很神:要辨识一件茶根本用不着喝,一闻二看三抓,就知道这茶的品质如何,又是通过什么工艺做出来的。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令人相信。经过日复一日的经验与学习、观察与品鉴,叶汉钟也可以不用泡茶,一眼便知晓茶叶的类型和等级。

    如果说跟着廖师傅收购茶叶让叶汉钟学会了如何选茶叶、判茶性,那么后来做仓库保管员的经历,则让他了解并掌握了制茶的法门。评茶师黄瑞光的配茶手艺,叶汉钟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啧啧称奇。黄师傅把不同香型的茶叶各抓出一小撮,胸有成竹地按比例配好量,取个雅致形象的名字,一款新的香型的茶品就诞生了。黄师傅想要什么品质、什么香气、什么口感的茶,经他一摆弄,立马就能实现。叶汉钟在仓库按黄师傅配单取茶叶时,把这些配方都偷偷存了起来,直到现在还保存着。对着这些宝贵的原始配单,叶汉钟不断思考、实践和品尝,终于掌握了一手配茶的绝技。

    对于潮州单丛茶叶的制作,焙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叶汉钟跟黄师傅焙茶,一天要焙八九个小时。时间稍有掌握不好就会失败。黄师傅制茶时,重在身教,轻于言传。叶汉钟看到师傅抓一片茶叶用手一揉,就也悄悄跟着揉,却并不明白这是通过手感判断焙茶时间。叶汉钟看到焙笼里的茶叶要堆成窝头状,却不明白为什么偏要挖个洞?有一次他故意把洞抹平了,师傅看到,急起大骂。原来把洞堵住了茶叶就会不透气,叶子就会焙糊。

学成创业   深造成功谋创新

    1993 年,叶汉钟承包了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营业部,挂起了茶艺贸易部的牌子。在当时,“工夫茶茶艺”对于人们来说,还是个很陌生的词汇,但叶汉钟早早就意识到了工夫茶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潜力。虽然承包经营之后,叶汉钟经历了好几次事业的低谷,他从未放弃。

    1997年,香港回归给叶汉钟带来了机遇。他的茶叶店靠近潮州景点开元寺,到访的香港游客骤然增多,生意一下子兴隆了起来,有的香港客人一年买好几次。外国游客走进他的茶叶店,叶汉钟就为其演示工夫茶,给客人品尝。渐渐地,他在茶叶界的交流越来越广泛,获得的机遇也越来越多。但他发现自己对茶的了解还是不够。

    1998 年,他自费到浙江大学就读茶学的研究生,攻读茶叶生物化学。学习期间,他全面掌握了茶叶的制作方法和规律。他顺利通过评茶师考试,成为全国第一批高级评茶师。

    从浙江大学学习回来后,叶汉钟首先尝试单丛茶的蒸汽杀青法,并获得了成功,叶汉钟改炒茶杀青为蒸汽杀青,省时省力,制出来的茶更为清香,品质好。

    2004 年,叶汉钟遂萌发了用低山茶叶制作红茶的想法,他采用红茶的制作方法,结合乌龙茶、白茶的制作要领,做出的红茶有一种独特的花香,降低了低山茶的苦涩味,突出了香、鲜、甜,韵味浓郁,取名为“醉佳人”。低山夏暑茶一斤几十元,中山秋茶一斤卖到几百元左右,春茶一斤可卖到4000 元,大大提高了凤凰低档茶叶的利用率。

身体力行  推广潮州工夫茶文化

    2004 年起,他在网络上开设潮州工夫茶专门的网站和网店。他坚信,网络会是未来重要的推广渠道。叶汉钟把单丛茶卖到了国外,让海外的游子们喝到来自家乡的凤凰单丛茶。现在,叶汉钟会在网上,与海内外的茶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讨论。在这过程中,他会把潮州茶叶栽培到冲泡各个环节给茶友们讲解,大家有关于茶叶方面的问题,也会和叶汉钟探讨。

    2008 年,“潮州工夫茶艺”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支撑潮州工夫茶艺的《潮州工夫茶艺冲泡技术规程》,叶汉钟是主要起草人之一。2009 年,他编著的中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凤凰单丛》正式出版,填补了凤凰单丛茶理论研究上的一个空白。

    人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不满于现状,想超越自己,而文化也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以发展。这是叶汉钟坚定的信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茶人,潮汕工夫茶才得以更好地传承,中国的茶文化才得以更好地发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