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970年出生,我与白沙溪的情缘是从1977年我父亲退伍转业到白沙溪茶厂开始的。那时我的母亲在老家农村生产队出工,没时间管我们,每逢寒暑假或周末,我就约上几个童年的小伙伴,沿着资江霍草滩岸边弯弯曲曲的土公路,到白沙溪茶厂玩耍。
时光的影像倒回到40年前,香喷喷的白米饭粉蒸肉、与小伙伴们轮流坐的滚珠拖拖车,成了我儿时在白沙溪茶厂享受到的最难忘的奢侈品。老远就能闻到的茶香;装满茶包的第一代解放牌、东风牌汽车;一排排整齐划一的露天茶包垛子;安化传统青瓦木屋;苏联老大哥援建的俄罗斯风情红墙厂房错落有致,让农村来的孩子们耳目一新,欢呼雀跃。现在想来,这就是当时老百姓心目中的现代化吧!
每到收购茶叶原料的季节,公路上经常能见到装满茶包的汽车开往白沙溪茶厂。在小淹至梅城的公路建成之前,轮船是白沙溪茶厂收购原料和运输成品的唯一交通工具。包括新化、邵阳出入洞庭湖的船只都要经过白沙溪茶厂门前的水域,白沙溪砖茶也通过船只沿资江入洞庭出武汉,运往新疆青海直至蒙古、俄罗斯。“江上往来人”成了白沙溪门前一道欣欣向荣的景象。
安化黑茶的原产地在安化。我在安化农村长大,这里家家户户都有做黑茶、喝黑茶的传统。1980年之前还是人民公社,当时公社下面各个大队都有茶场,大队下面的生产队又有梯土种茶,每年只要到采茶的季节,大小山头上随处可见茶农大包小包采茶的身影和热闹的场景。听老人说,外地来的商贩和客人只要进入安化地界,就能感受到扑鼻的茶香。白沙溪茶厂的黑茶原料就来自全县各地的茶场和生产队加工的黑毛茶。汽车、拖拉机、轮船、竹排就是当时运送毛茶的工具。在最繁忙的收购季节,白沙溪茶厂的船码头停满了大小船只,厂坪里停满了汽车、拖拉机。来自临近各生产队的社员们组成的搬运队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从清早一直忙到太阳下山。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那个劳动人民刚刚翻身做了主人的时代,大家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1985年,因为父亲去世较早,为了分担母亲的一些生活压力,还在上高中的我开始利用寒暑假来到白沙溪茶厂勤工俭学做临时工,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烘焙车间里的一名小工,协助工人师傅们运送柴火和做一些杂事,算得上是我人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从那时起,我深切体验到了那个时代工人阶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英雄气概。支撑这种英雄气概的既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一种敢为人先、不甘落后的精神,这就是白沙溪精神。这种精神为当时的白沙溪茶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更是今天白沙溪茶厂不断崛起壮大的力量之源。
(作者系公司三车间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