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新热点,乡村旅游已成为当前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出现了国家农业公园、休闲农场、乡村营地、乡村庄园、乡村博物馆、市民农园、乡村民宿等多种新业态,这一新的旅游形式被越来越多人青睐,更让众多农民直接受益。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目前已达到国家发改委等14部门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7年)》中接待人数超过25亿人次的发展目标。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既融合了三产,又紧密连结了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不仅如此,乡村旅游以其适应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呈现出了超出一般旅游业态的蓬勃活力,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正迅速增长。
今年的两会上,“乡村旅游”自然也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热点话题,各地代表委员纷纷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言献策。
把渝东南建成全国康养旅居高地
——访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谭建兰
□ 本报记者 牛立亭
“广袤的山林林海松涛,春天乱花点缀山河添彩,夏天满山翠绿凉风习习,秋天的山野色彩斑斓,冬天的渝东南上看雪落,那种把干枯的野草都凝结成万千姿态的鬼斧神工非常惊艳,更别提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石柱黄莲、莼菜、辣椒、秀山金银花等各种绿色特产食品了。咱渝东南地区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植被平均达到了50%以上。”初见谭建兰,在了解到她的建议是把渝东南建成全国康养旅居高地时,记者也不禁对她描述的渝东南风光心之神往。
去年两会,谭建兰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会,恰好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最后的重要讲话中希望重庆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致、沉心静气,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重庆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我听了非常激动。”谭建兰表示,“我们渝东南四县两区地处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6个区县全是国家级贫困区县,如果只靠锄头一点点耕地,肯定是发展不起来的。而区域内生态良好、民俗风情浓厚、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这样的地区如何实现平衡发展、充分发展,我认为首要资源还是生态环境。为此,我提了一个关于把重庆渝东南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成全国康养旅居高地的建议。”
谭建兰表示,旅游是一项引领性极强的朝阳产业,随着近年来国家对旅游产业的大力支持,渝东南片区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大部分旅游资源大县将旅游业作为一项支柱产业倾力培植,旅游强县迅速崛起,如地处渝东南、渝东北交汇处的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深入实践习总书记“两山”发展理念,围绕“两点”“两地”定位,以“转型康养、绿色崛起”为发展主题,大力发展以康养旅游为支撑的大康养经济,有效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8年,全县康养产业占GDP比重达47.8%,实现康养旅游业增加值14.78亿元,占GDP比重8.4%。县域内贫困户通过经营农家乐、售卖绿特产品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脱贫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但地处渝东南的武陵山片区虽地域广阔,但发展底子薄,起步较晚,经济整体水平离东部发达地区差距较大,虽然航空、高速公路、高铁等快速通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比较滞后,还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深居闺中无人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方旅游的发展步伐。尤其是片区内各区县交通互联互通差,如何发挥好各自优势,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片区经济合作向纵深发展,这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为此,谭建兰建议,希望国家有关部委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等方面,向武陵山片区内的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等区县给予大力倾斜;选派国内外旅游行业著名规划专家,向武陵山片区输送“智力”支持,帮助编写高水平旅游发展规划,促进各地旅游与扶贫、农业、文化等深度融合发展;在规划编制、产业扶持、项目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武陵山片区康养产业的支持力度;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将重庆武陵山区作为全国贫困山区脱贫攻坚的重点、全国山区乡村振兴的重点试验示范来抓,达到人们“避寒到海南,避暑到武陵山”的目的;尤其是在渝东南建成互联互通的良好交通体系,最好建成一条沿山轻轨,既有交通功能,又有观景功能。
虽然谭建兰只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红辣椒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谭妹子金彰土家香菜加工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但这个土家族的辣妹子坚定地表示:“我是全国人大代表,我是肩负着人民的期望选上来的,就要为人民发声,为基层发声,让更多的人受益。”
加大产业融合 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访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
□ 本报记者 叶 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美丽乡村、乡村旅游作出重要指示,“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印证了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方式,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
据全国政协委员、陶然居饮食文化集团董事长严琦介绍,近年来,乡村旅游实现了爆发式增长,重庆地区开发旅游较早,也逐渐开始以培育和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乡村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推动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餐饮业与旅游业是分不开的,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是根本。另外,必须要加大产业融合,以产业拉动乡村旅游。”
为此,严琦从七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国家重视以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实现市场运作。把保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做好政策监督和规划引导,综合协调、整合资源,重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业发展能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注重发挥专项资金引领撬动作用,注重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的制度优势。建设好村支两委班子,配备培养本土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坚持村集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扶持而不包办,用市场机制激活村集体存量资源、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二是强化统筹规划,实现有序开发。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小景点串联大景点,以小景区丰富大景区。找准方向,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特奇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技农业等,给游客带来“农的体验、家的感觉、乐的心情、味的清新”。重点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有序建设避暑纳凉、采摘体验、研学旅行等旅游产品。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督导考核,注重规划强制性和约束性,做到“规划先行、有图必依,主次分明、有条不紊”。
三是强化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实施绿色交通体系、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旅游咨询服务功能等配套建设;围绕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加快乡镇通畅建设,提档升级公路,形成旅游环线通道;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区域的停车场、观景台、加油站、垃圾转运站、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提高承载能力。尽快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特色民宿、森林人家、休闲农庄、乡村酒店和农家乐集群。
四是强化政策支撑,整合资金投入。统筹农业、旅游、扶贫等部门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重点乡镇的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正面导向。整合交通、水利、扶贫、小城镇建设等资金,向乡村旅游重点地区倾斜。鼓励民间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
五是强化产业融合,提高经营效益。做大做强特色效益农业。依托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发展好集经济价值和观赏体验于一体的种植养殖业。做深做精农产品开发,抓好农产品加工、包装和营销,将土特产品与生态、历史、民族等元素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中寄托深沉的诗意乡愁。
六是强化机制创新,激活市场主体。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基层农业服务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返乡创业农民、各类专业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利用村民的集体用地,打造成本低廉的创客空间,吸引创业人口、草根经营者参与经营。积极打造“股份农民”,把合股联营贯穿到“三变”改革全过程,做到“能股则股、应股则股”。
七是强化策划宣传,突出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地营销宣传乡村旅游,以“进乡村、亲自然、记乡愁”为主题,整合节庆赛事,办好各类乡村旅游文化节。提升文化品牌知名度。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通过微信、微博、APP、电商等互联网平台,着力宣传乡村旅游,打响乡村旅游品牌。
杨安娣: 冬季冷资源夏季凉资源 吉林旅游特色突出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杨安娣表示,冷资源已经热起来,凉资源正在火起来,发展旅游业,吉林有底气也有信心。
吉林省地处我国东北部地区,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结构性好,差异化强,冰雪资源突出,温泉湿地富集,边境区位优越,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发展旅游业,吉林有底气。“吉林省坐拥两座‘金山银山’,既有冰天雪地,也有青山绿水。” 杨安娣介绍道,“吉林旅游的底色是五彩斑斓的。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从山花浪漫到层林尽染。白色是冰雪游,绿色是生态游,红色是革命游,金色是乡村游,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冬季冷资源和夏季凉资源。”
杨安娣表示,吉林旅游发展快,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了旅游总收入20%以上的增速。发展旅游业,吉林有信心。“特别是近两年,经过两年的持续发力和精心打造,冬季冰雪和夏季的避暑休闲两翼齐飞,冷资源已经热起来,凉资源正在火起来,形成联动春夏,带动春秋,驱动全年这样一个产业发展格局,特色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
虽然吉林资源好、发展快,但吉林旅游产业发展起步晚,基础弱,对于打造冰雪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大省、避暑休闲名省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差距也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杨安娣认为,支撑吉林旅游发展的不仅有两大资源优势,还有“两个三亿人”的市场优势。“一个‘三亿人’是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还有一个‘三亿人’是我们拥有潜在的三亿避暑人群,都是非常大的市场前景。”
杨安娣表示,大美吉林,也是速度吉林;精彩吉林,也是潜力吉林。
(魏欣宁)
河北: 休闲农业成农民增收新渠道
“今年,我棚里的草莓每公斤卖到了70元,比去年价格还高。”河北省辛集建领果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魏小要一边引导游客采摘,一边高兴地说,“等过几天春暖花开了,到我们这儿踏青的城里人会更多。休闲农业真给我们农民带来不少收益。”
据完全统计,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人数7521万,营业收入113亿元,休闲农业已成为河北省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之一。
产业规模壮大。在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和规划引导下,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要素加速向农村回流,河北省休闲农业规模已从单点单个零星分布向线面结合集群分布转变,投资已从单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工商资本多元化投资经营发展转变,经营从种植业休闲为主向产业、村镇、文化多方融合发展转变。
发展布局优化。2018年,河北省对全省休闲农业景点线路进行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全方位优化布局。围绕清明和“五一”假期,以“郊外赏花踏青、体验农耕文化”为主题,发布了37条“春观花”精品景点线路和12个精品品牌;围绕端午节和暑期,以“戏水纳凉避暑、品尝特色美食”为主题,发布了40条“夏纳凉”精品景点线路和9个精品品牌;围绕中秋和国庆假期,以“品尝收获喜悦、观赏秋日美景”为主题,发布了30条“秋采摘”精品景点线路和15个精品品牌;围绕元旦和春节,以“品味特色民俗、采购农家年货”为主题,发布了14条“冬农趣”精品景点线路和7个精品品牌。
品牌特色明显。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信息技术、节庆活动、美丽乡村等产业的融合更加深入,打造了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在公众中“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升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2018年,河北省遵化市何家峪村等6个乡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类型模式丰富。河北省在原有的休闲农庄类、农业科技园类、采摘体验类、观光游乐类、农耕文化类、市民农园类、农事景观类、古落新村类、休闲酒庄类、亲水渔趣类等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发展类型基础上,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挖掘创新,涌现了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京津冀一体化、农村创业创新、“互联网+”、旅游扶贫、森林旅游、露营地、体育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新类型、新模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典型,开辟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途径。
(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