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信当好乡村振兴金融主力军的主要经验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有4个方面16个字,即战略引领、渠道发力、产品创新、机制保障。”近日,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张镇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研讨会暨福建农信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经验做法时指出,福建农信力争在2018-2022年5年内投放涉农贷款1万亿元以上,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保持80%以上。
据悉,截至2018年末,福建农信系统总资产突破8200亿元,各项存款突破6300亿元、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各项贷款突破3800亿元,纳税连续7年占全省财政收入1%以上。
战略引领 擘画振兴蓝图
党的十九大后,福建农信义不容辞地扛起服务乡村振兴大旗,率先在全国农信系统和福建金融机构中出台《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5个目标、10条措施、5项保障,确保在乡村5大振兴领域中有农信智慧、农信力量、农信故事。
去年8月,福建农信为进一步推动《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决定在全省农信系统实施12项服务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助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行动计划》和《支撑工程》对福建农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大目标、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进行了全面部署,擘画了福建农信乡村振兴战略路线图,是福建农信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的战略规划,指引全省农信系统投身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
渠道发力 畅通金融供给
福建农信把“综合金融服务不出乡、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移动金融服务不出户”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机构网点“乡乡通”、便民服务“村村通”、电子银行“户户通”三通服务品牌,为畅通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供给渠道奠定坚实基础。
在机构网点“乡乡通”方面,结合乡村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网点布局,提升网点服务功能,形成更加贴合农村、贴近社区、亲近农民的网点服务体系,实现网点数量稳中有升、保持全省银行业首位。
在便民服务“村村通”方面,适应农村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新变化,从定位、选址、人员、机具、功能等方面入手,发力普惠金融便民点建设,有机融合电商购物、社保缴交、金融咨询等功能,使普惠金融便民点成为农村的人气中心。目前已在全省村、社区铺设普惠金融服务便民点1.35万个,实现了农村居民不出村即可办理存取款、转账、贷款、水电煤气等生活缴费、社保缴存及领取等基础金融服务。
在电子银行“户户通”方面,借助科技赋能,加快推动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型电子银行产品的普及推广,并创建了福建农信电商品牌“福e购”,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至2018年末,福建农信的手机银行用户和微信银行关注用户双双突破千万户,发展扫码收单商户超40万户,电子交易替代率高达92.5%,位居全国农信系统首位。
产品创新 精准对接需求
福建农信围绕“打好特色牌、扶好小农户、唱好融合戏、组好工作队”要求,坚持回归本源导向,创新推广服务乡村振兴四大系列金融产品,全力满足乡村振兴各领域、各环节的金融需求,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
在“打好特色牌”方面,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茶三通”“惠渔宝”“花卉贷”“福林贷”“菌e贷”等支持特色农业发展金融产品49款,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户”等产业链、供应链融资模式,大力支持福建省农业七大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助推福建省特色现代农业尽快实现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在“扶好小农户”方面,注重发挥金融在乡村振兴要素配置中的作用,围绕人、地、钱等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推广“农房贷”“福田贷”“海抵贷”“渔船贷”等支持农民、渔民发展生产的金融产品20款,助力小农户发展致富。截至2018年末,农村“两权”抵押贷款57.11亿元,比年初增长187%,贷款余额占全省一半以上。
在“唱好融合戏”方面,按照唱好山海协作、城乡统筹、产业融合“三台戏”的要求,创新推出扶贫贷、助学贷、安居贷、小微宝等19款支农扶农特色产品。“担保金·扶贫贷”业务覆盖全省60多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市,扶贫小额信贷发放量占全省银行业70%以上。截至2018年末,23个贫困重点县贷款发放量523.58亿元、占全省30%以上,贫困户建档45.2万名、覆盖面达100%、贫困户贷款余额19.20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银行业第一。
在“组好工作队”方面,按照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主动与乡村基层党组织、工会、团委、妇联等联动共建,推出“党员示范户贷款”“红色创业贷”“青创贷”“巧妇贷”等专项贷款产品16款,支持农村党员、农村青年、妇女、返乡大学生创业发展,发挥资金引导作用,引导一大批能人志士投身乡村振兴。截至2018年末,助学创业等民生类贷款134亿元,有效扶持33万名党员、青年、妇女、学生创业就学。
机制保障 激发内生动力
福建农信建立健全了党建引领、考核推动、资金保障、建档评级、交流合作五大保障机制,全面激发服务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在党建引领机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系统党委垂直领导、统一管理优势,实施“党建+金融”双基联动,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走前列、挑大梁、做表率,推广“垄上行”金融服务队模式,壮大“狗不叫、娃不哭”客户经理队伍,用好乡村振兴金融“轻骑兵”,打造“党员信贷快车”,形成党建引领、党组织推动、党员带头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品牌,数千名党员干部员工,背着“银行柜台”到农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客户建档、现场办贷等服务,足迹遍布八闽山山水水,打通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
在考核推动机制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在绩效考核办法中单设“乡村振兴”指标,包括支农支小、扶贫扶绿、信用创建、小额信贷、精准建档、贷款覆盖面、贷款电子替代率等指标,引导全省农信系统以更多的资金、更大的力度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同时,福建农信还通过建立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评价机制,实施差异化、精细化的分级指标考核,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激发全省农信系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积极性,确保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在资金保障机制建设方面,加快“三农”和农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制度、流程、渠道的改造升级,做到“三个优先”——村振兴信贷资源优先安排、支持乡村振兴贷款优先发放、乡村振兴相关金融服务优先满足。力争2018-2022年全省农信系统投放涉农贷款1万亿元以上,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保持80%以上,涉农贷款及5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市场份额保持全省首位,推动信贷资源向乡村汇集,乡村客户创业融资更加容易、更加便捷。
在建档评级机制建设方面,建立“精准建档+信用评级+批量授信”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在乡村振兴信贷资源配置上实现精准滴灌、精准施策。精准建档上依托信息采集系统,通过客户经理手持PAD等移动终端,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了解乡民的资信情况与金融诉求,为近1000万的自然人、个体工商户和14万的小微企业建立金融档案,其中精准建档客户(18-60岁有授信、开卡的建档客户)达316万户,全面构建福建农信大数据库。
福建农信推动从建立大数据向运用大数据转变,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库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信用县创建评定工作,全面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另一方面依托大数据库,强化数据整合运用,通过网易贷平台授信43.76万户、授信金额313亿元、用信率达到73.29%,实现小额贷款线上“秒贷”。
在交流合作机制建设方面,与各级党政以及有关部门联动协作,搭建银政合作、银企互动、银村共建等服务平台,加强交流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凝集多方力量,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合力。截至2018年末,各行社与各级政府及组织部、农林局、税务局等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农业合作社、学校、村两委等签订104个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有关协议。
同时推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23”工程,建立首批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联系点,涵盖20个县(市、区)、25个乡镇、30个村(社区),打造福建省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例如在尤溪县半山村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创新服务乡村振兴“5+”组合模式,推出“助力半山振兴十条”,创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半山样本”。
(福建省联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