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9年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寻常恩物

□ 江苏东台农商银行 张明华

    油叉叉仅东台有,别处,从未看见过。

    于我,再见油叉叉,是一场失散多年之后的偶遇。小城越来越时尚、洋气,麦子熟了、早安台北、面包新语、英伦时光一个接一个粉墨登场,挤兑得油条、烧饼、豆浆这些寻常恩物渐渐被挤到角落,油叉叉更是没了踪影。

    那一日,在五角广场附近的汇龙菜场南门送衣物换拉链、补纽扣,一个转身,咦,油叉叉!热腾腾、饱暄暄地在油锅里翻滚。抬头看,店铺名头也还是八九十年代的朴素——便民食品店。

    做油叉叉的案板还是老式加工面点的大长方形木板,人也老套样,着长白大褂,压面坯的工具还是响子,一种小巧的滚筒式擀面杖。买个刚出锅的尝,也还是老味道,外皮酥脆,面瓤绵软,麦面香、焦糖香、油香在鼻尖、味蕾上混为了一体,等不及细品,坐在车上,三下五除二,囫囵就吃掉一个。

    记得第一次吃油叉叉还是二十多年前。那时候宏姐姐还在东台纱厂上班,住集体宿舍,姐夫也还未成姐夫,尚在追求她的阶段。跟她到纱厂玩,早晨我才从帐子里钻出来,献殷勤的姐夫已经将早点送到了床边。就是油叉叉,V字形,炸得金黄,内侧两边因为抹了糖和酥油,炸过呈焦糖色。

    俗语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吃过油叉叉,拿了姐夫带我在新华书店买的书,后来回家,见人问,我嘴就抹了蜜地说姐夫好。

    再后来,姐夫就真的成了姐夫。

    西十字街的饺子排档总是在八九点钟才出摊,开到凌晨三四点打烊。

    第一次慕名去吃,站到摊前点单,看到忙碌的店主十分惊奇,尽然是妞妞爸爸家浴室烧锅炉的老朱家大媳妇。她见到我也极其意外,一问得知,排档是她妈妈家开的,夜市来帮撮撮忙。

    排档简陋,一辆大推车,上面置齐了炭炉、锅、碗、调味料;拢共三四张桌子,十来张凳。吃食也简单,仅有馄饨,青菜、韭菜或是荠菜饺子。价钱倒是便宜,五块钱十个,饺子个头大,煮出来嘎嘎尖尖一大碗,一般女生只能吃得下五六个。

    说实在的,饺子本身倒并不是太好吃,皮厚不谈,荠菜馅儿的特别糙;韭菜馅儿的韭菜大概是切碎了直接拌的,没有拿盐渍或者炒,下熟了也还有点辣。调味倒是不赖,酱油、猪油、味精、五香粉、蒜花儿样样搁得刚刚好。

    那一晚加班到十二点多,走近西十字街取车。看见映在排档红棚子上的灯火还暖烘烘地亮着,颇有点《深夜食堂》的意味,不由走上去,坐下来,要一碗。很少吃,想馄饨,韭菜、荠菜饺子兼样煮点,店家也乐意。

    埋头吃得热乎乎的时候,听同桌的中年夫妇俩边吃边闲谈,尽管不认识,我也凑上去搭两句腔,倒也没有半点别扭,气氛极自然、谐和。

    不一会儿女人喊吃不下了,男人说打包,女人有一丝尴尬、迟疑,“不要了吧?带家去给狗吃?”“不,留着我明天当早餐热一热。”男人的回答清清朗朗、从从容容。“老板,帮忙拿个袋子,我也打包,另外再来一份带家去,明天给妞妞做早餐!”我也大声说。男人抬头看我,定定当当地说,“对的,过日子就应该这样!”

    一瞬间,朴素的感动、细微的温暖蔓散开来,深夜街头,寻常食物倒真的成了恩物。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