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勇当改革排头兵 争做时代答卷人


会议现场,大家认真记录笔记。

  1月15日,在全国总社六届七次理事会议上,河北省社、山西省社、吉林省社、湖南省社、重庆市社、贵州省社的参会代表,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精神要求,在提高办社质量、打造为农服务综合平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政策环境、推进“三社融合”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发言。在过去一年里,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全系统牢记为农服务使命,直面“三农”新需求,直面改革难题,以敢想、敢说、敢做、敢当的魄力,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推动了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
 

  提高办社质量 服务乡村振兴

  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任  民

    “助力乡村振兴,就要夯实基层基础,扩大为农服务的主体范围,还要积极搭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为农服务平台,以此来引领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发展。”

    2018年,河北省供销合作社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对标先进补“短板”,强基固本提质量,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净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30.8%、16.8%、12.5%和16.6%。

    助力乡村组织振兴,必须打牢基层基础。全省系统通过“新建一批、提升一批、巩固一批、做强一批”的方式,基层社数量增加到1959家,基本实现全省涉农乡镇全覆盖。同时,通过共同出资、共创品牌、共享利益等方式,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万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864家,推动1371家基层社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并建立“村党支部+村委会+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发展机制,与村“两委”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余家,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体系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首批选择33个县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试点,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优势、供销合作社的流通优势及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优势,进一步完善基层社服务功能。

    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创新服务方式。着眼提升精准服务小农户能力,全省系统积极组织推广为农服务中心“3公里服务圈”和农业生产全程化托管服务模式,全年土地托管面积852.6万亩,比上年增长1.6倍。围绕城乡居民日益升级的生活需求,组建省供销物流集团,新建改造104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121个市、县电商服务中心和6130个村级服务站,推动8个市、区建立鲜活农产品直采直销体系,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全省系统加快推广应用。同时,依托省社农资、电商、合作金融、投融资等经营服务平台,推动2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县及县以下供销合作社联合合作,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骨干力量逐步形成。

    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快绿色发展。作为农资供应的主力军,全省系统积极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参与实施化肥和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开展个性化、定制化、精准化农资综合服务,提高高效、环保、优质农资供给比率。同时,健全农产品销售服务质量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加大“三品一标”等特色农产品经营比重,全省系统已有31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具备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供应能力。此外,依托2.5万家统一服务规范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与县以上分拣加工中心对接,促进资源循环和高效利用。2018年,全省系统再生资源回收额比上年增长64.3%。

    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文化引领和人才建设。省社出资打造藁城市九门回族乡禅房“扁担精神纪念馆”作为全省系统职工教育基地,市、县组建了7家供销史料馆,大力弘扬“扁担精神”“背篓精神”,在乡村振兴中展现供销合作社人的新风采。同时,深入实施“旗帜供销”工程,以“党建促改革”,以“改革强党建”,在基层服务单位新建基层党组织477个、党员活动室337个,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463个,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保障。此外,通过与高校及培训中心合作,全省系统参与建设各类培训基地88个,举办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500次,培训农民10万人次;引进或培育高级技能人才982人、专业技术人才1.3万人,培养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打造综合服务平台 增强社会化服务能力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狄重阳

    “面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不能有机衔接的新问题,供销合作社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由单一购销服务向全程综合服务转变。”

    山西省供销合作社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围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以土地托管为切入点,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为农服务规模。2018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4.5%和12.2%,土地托管面积达273万亩,比上年增长1.7倍。

    在服务平台的搭建中,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依托农资企业、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整合涉农部门、科研院校、乡镇政府、村“两委”和农村能人等服务资源,建设乡级惠农服务中心261个、村级惠农服务站1473个、新型庄稼医院311个,为农民提供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烘干仓储、农资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在此基础上,依托惠农服务中心(站),建设350个智能配肥站,推广“农资企业+配肥站+农户”的运作模式,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及小农户提供测土供肥“一条龙”服务。

    要想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必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全省系统深入发掘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终端的载体作用,依托领办的950家种植、农机、植保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及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对生产经营同类产品的农民社员提供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及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生产性服务。同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围绕山西杂粮、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整合资源重点打造了20家产加销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种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全程专业化、系列化服务。此外,利用惠农服务中心(站)集聚资源的平台作用,为周边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环节“菜单式”和全程“保姆式”土地托管服务,打造了“惠农服务中心3公里、惠农服务站1公里服务圈”。

    为了提升服务效能,全省系统结合地形和产业分布特点,在平原地区重点开展大型农机耕、种、收作业服务,丘陵山区主要提供测土配肥、烘干仓储、加工销售等服务,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多样化、个性化生产服务需求。同时,社属农资企业广泛开展测土抽样、配方施肥,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减少肥药施用量、提升使用效率,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全省系统还加快服务体系信息化改造,推动建设集网上农资销售、在线技术培训、农机服务咨询、农资质量追溯、物流配送管理于一体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探索搭建“O2O+土地托管”平台,促进农业生产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

    良好的组织、政策、人才保障是工作真正见实效的保障。为此,省社牵头制定了全省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规范及方案,建立领导包市、处室包县、上下协同、全员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先后在25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及20个贫困县开展服务创新,将有关工作情况纳入省政府对省社、各级联合社对成员社的年终考核内容,全面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此外,省社带头举办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培训班,带动各类服务主体围绕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等重点环节广泛开展对农民社员的技术培训,目前已培训上万人次。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推动流通网络升级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吴晓光


  “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重点要推进流通网络改造升级,构建主业突出、适度多元的发展格局。”

  吉林省供销合作社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化的新趋势,在推进农村流通网络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大力推进流通网络改造升级,供销合作社连接城乡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综合平台作用更加明显。2018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19.1%、20.8%。

  农资供应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主营业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对农资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全省系统推动传统农资企业投资近亿元建立了19个农资储备库和102个配送中心,向县以下延伸设立4200余家农资经营服务网点。同时,与中国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协会、中国科学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合作,在12家企业开展农资物联网应用试点,为农民提供土样采集、检测化验、逐户建档、按方配肥、按需送货等系列服务,年配肥能力达5万吨,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供销合作社作为农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推进“日用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是主要任务之一。全省系统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拓展批发市场服务功能、组织展销活动,着力推进“农产品上行”。全省系统积极推进线下生鲜农产品经营门店的信息化改造,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等电商平台、涉农大数据平台对接,开辟农产品营销新渠道。2018年,全省系统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达14.9亿元。对于传统农批市场,着力健全市场质量检验检测、电子交易结算、冷链物流配送、价格和交易信息发布、市场预测预警等服务功能,打造农产品线下市场信息集成共享平台。此外,省社组织全省系统农产品经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赴海南、上海等地参加各类农产品博览会,为促进吉林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搭建平台。

  为了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全省系统积极拓展城乡综合服务,依托6763个农村综合服务社,为城乡居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供应、快递收发、文体娱乐、养老幼教、技术培训、普惠金融、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综合服务。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全省系统已建成具有冷链运输功能的配送中心30个、冷藏冷冻库12个,配置冷链车辆1000余台,年储藏配送能力200万吨,农产品集中采购和跨区域配送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利用供销e家、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和全省系统1148个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推进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扩大城乡商品双向流通。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如何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全省系统积极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与环卫清运网络“两网融合”,共建成再生资源市场20家、发展回收网点1400余个,长春、吉林等地均已实现与环卫清运网络的对接融合。同时,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弃饮料瓶等效益高的再生资源品种为突破口,推动全省系统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发展废旧物资深加工业务,并加大与科技类企业合作力度,开展智能垃圾回收。

  积极优化政策环境 深化综合改革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曾震亚

  “在综合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借此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抓住关键领域寻求突破,这样才能为改革向纵深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湖南省供销合作社全面贯彻落实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积极争取优化政策环境,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纳入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局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按照抓工程、抓项目的方法和突出重点、递次推进的思路推进综合改革,重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2018年,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销售总额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8%和51.8%。

  在综合改革推进过程中,全省系统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为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全部建立党委分管领导牵头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部印发深化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方案。省委改革办、省督查室将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作为全省重点推进的35项改革任务之一,纳入对市、县党委及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省社组织开展项目论证设计,累计争取省财政投入综合改革资金2.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30多亿元。

  在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全省系统分类开展试点示范,在全省选择14个县开展县级社综合改革试点,为全省深化综合改革积累经验。同时,积极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示范点。结合湖南实际实施惠农综合服务工程,争取财政资金1亿多元,在39个示范县高标准建设了46个县级惠农服务公司、1103个乡镇服务中心和6461个村级服务社。此外,在一些关键领域进行改革探索。浏阳市供销合作社承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开展的规范建立社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专项试点,推动组建供销集团,优化涉农产业资本布局,较好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对社有资产监管,有效提升了为农服务综合实力。岳阳市被确定为开展综合改革示范市,省级和岳阳市累计投入示范建设资金1.4亿元,撬动社会投资6亿元,改造恢复基层社104个,组建县乡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15个,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1510个,在岳阳市各区县构建起比较完整的县乡村三级惠农综合服务平台体系。2019年,全省新增湘潭市开展整市推进、20个县开展整县推进,进一步将改革向面上扩展、往纵深推进。

  为了突出改革成效,也为了推进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全省系统着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为农服务的能力。全省系统发挥惠农综合服务工程资金撬动作用,广泛开展“党建带社建、村社共建”,推进基层社改造升级,在全省1532个乡镇实现基层社全覆盖、23898个行政村实现农村综合服务社全覆盖,县及县以下对全省系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改革前的不到40%增长到80%以上。同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为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系列化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8年全省系统开展统防统治、配方施肥、农机作业等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545万亩,同比增长104%。此外,依托全省系统培育的15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聚焦优势产业,积极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工作。

  推进“三社”融合 提升服务能力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  李洪义

  “供销合作社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村,同时具有较为完善的为农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实力也有能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三社”融合就是最好的实践之一。”

  2018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紧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以强化基层社合作经济组织属性为抓手,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三社”融合发展,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销售总额1317亿元、利润总额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12.4%。

  推进“三社”融合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交办的一项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社”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由市社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工作。在此基础上,市社先后与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扶贫办、邮政局联合发文,推进农村综合服务社登记注册规范工作,允许扶贫资金用于基层社改造建设,加强农村流通服务领域合作共建。市财政局将“三社”融合发展列入全市涉农资金预算专项,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增加到9600万元。此外,2018年,各区、县党委及政府落实供销合作社系统发展资金6227万元,专项试点区县的所有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两委”全部参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工作,15个区、县与市社直属企业建立了“三社”融合信贷合作机制。

  为了加快“三社”融合进程,市社着力构建了基层组织体系、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村合作金融服务体系。市社着眼夯实服务基础,采取新建、改造、共建等方式,累计改造建设基层社825个、农村综合服务社7045个,引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万个;县级社牵头组建了34个农合会和259个分会,创建了36个县域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签约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聚焦服务小农生产,发挥市社农资集团龙头作用,依托基层社、农村综合服务社,对接农民专业合作社、小农户,为其提供集约化、规模化服务;围绕促进农产品销售,由市社农产品集团牵头,在基层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设立农产品收购和电商服务站点,全年农产品销售额达662亿元、电商销售额达108亿元;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市社农村大数据公司为龙头,依托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设立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区县分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建成了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立足创新农村金融供给,依托市社农信投资公司推广“供销易贷”业务,全年为15个区、县的19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理小额贷款305笔金额3.5亿元,带动4499户建卡贫困户实现增收。

  此外,市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升“三社”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健全“三会”制度为抓手,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货币出资或实物、土地经营权、林权、经营设施等资源要素入股基层社,允许基层社以财政补助资金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实现“两社”股份融合的合作社达1200家。同时,围绕农村“三变”改革,推动基层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涉农企业等共建农村股份合作社。2018年,新建农村综合服务社1078家,新增入社农户35.71万户。

  促一二三产融合 提升企业竞争力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  苗 宏

  “社有企业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载体。以社有企业为抓手,可以较好、较快地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推进经营服务体系上下贯通。”

  贵州省供销合作社紧紧围绕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和振兴农村经济等中心工作,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切入点,以加快社有企业转型发展为抓手,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推进经营服务体系上下贯通,社有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对全省供销合作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18年,全省系统销售、利润和农产品购进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6%、40.7%和26.6%。

  针对农户经营分散的实际,全省系统依托基层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产权结合、业务连接、项目扶持、融资支持、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供销合作社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利益联结。2018年,培育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新型基层社示范社389个,基本实现省级示范社县域全覆盖;新型基层社达1368个,覆盖全省98%的乡镇。

  针对全省流通现代化水平不高的“短板”,抓住冷链物流这一重要突破口,按覆盖消费人群150万—200万人,辐射半径100公里—150公里的标准编制全省农产品现代流通(冷链物流)体系发展规划,按照“1个省级中心+20个区域中心+N个冷链末梢”的“1+20+N”模式,大力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智慧物流综合服务体系。在建设上采取分层次同步推进方式,省社组建贵州省冷链物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全省物流综合服务体系的统筹调度;在市州成立“供销马车队”,发展“基地、合作社+分拣配送中心”“中央厨房+销售终端”的新型产销配送模式;在县域组建“马邦物流”,开辟县域物流配送线路130多条,建设村级服务站18543个。

  针对农村产销信息不对称,全省系统从改变传统的“买进卖出”模式入手,组建了贵州绿色农产品流通控股有限公司,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方式,与各市州县社组建“农产品上行”供应链公司,协同开展仓配一体、原料采购、营养餐配送等业务。目前,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在贵州省内高校、医院系统的企事业单位全面展开,辐射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覆盖人群超过30万人,采购的农产品涉及14个贫困县28个贫困乡的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顺应现代商业模式创新趋势,省社打造了“贵农网”农村电商平台,在全省实施“电商惠农”工程。通过线上销售平台搭建、线下物流配套整合以及专场推介、组团品鉴和线下展会等形式,拉动“农产品进城”和“网货下乡”。目前,带动全省组建专业电子商务公司58个、县级电商运营中心49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8601个。2018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

  此外,为了加快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社有企业转型升级,省社与省教育厅合作,将贵州教育系统农产品需求与全省系统农产品供给渠道优势结合起来,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农校对接”;与省国资委合作,推动下属企业组建“农企联盟”向贵阳市一线酒店开展定向配送;与贵阳银行合作,由其出资对供销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进行信息化改造,将普惠金融服务延伸到乡村;与省扶贫办、烟草公司、广电网络、人保公司等单位开展业务合作,为社有企业参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更多服务手段。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