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青海,具有承东启西、接南通北的重要作用。同时,青海也是国家重要的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牦牛、藏系羊及其产品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枸杞、沙棘等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纵观青海枸杞产业的发展,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已从2005年的4万亩发展到现在的74万亩,产业体系已从最初的单一种植,延伸到生产、加工、销售以及制种选种、科技研发整个产业链,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枸杞产业已经成为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绿色发展的优势产业。”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朱小青介绍说。
但枸杞产业的发展也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产业链条不健全,质量体系不完善,产品分类不细致,销售渠道不畅,品牌建设滞后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枸杞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困境 “富民产业”也遇“寒冬”
青海海西州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腹地,环境污染程度低,气候类型独特,枸杞病虫危害轻,农药使用量和频次极少,为枸杞生长的天然绝佳生态区。因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深受国际市场追捧。
“枸杞一直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品种,但从2016年底开始,枸杞的收购价格就出现了下滑,前些年红枸杞的收购价格都在27-28元/斤,最高收购价可达31-32元/斤,2017年已下降至14-15元/斤,收购价格下滑了近50%,到2018年,收购价格再次缩水,收购均价在10元/斤,甚至是7-8元/斤。黑枸杞的收购价格也是一路跳水,2016年黑枸杞的收购价格还在300元/斤,到2018年已经下降到150-160元/斤了。”青海省枸杞协会会长薛军说。
据了解,近年来,由于国民保健意识的提升,枸杞销量剧增,当地农民尝到了种植枸杞的甜头,但盲目跟风种植导致枸杞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面积的急剧扩张带来了产能过剩,收购价格却出现下降。同时,近两年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染色枸杞,以次充好,导致消费者难以放心购买,这也是枸杞价格下跌的原因之一。
“由于近两年种植枸杞不赚钱、甚至赔钱,很多农民都已经放弃枸杞,开始种植藜麦、中药材等其他作物了。”薛军表示很无奈。
多管齐下 组建 “中国·青海枸杞经销商联盟”
经青海省枸杞行业协会在调研发现,青海枸杞产业化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科研、种植、加工、销售等领域,存在着信息不灵、竞争无序、宣传滞后等问题,青海枸杞的品牌效应和经济效益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厂商对接不顺,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空间不大。
“为保护当地农民种植枸杞的积极性、解决当前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稳定枸杞市场价格,协会联合了宁夏、内蒙、河北等多地枸杞商会,正在筹划组建‘中国·青海枸杞经销商联盟’,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打通销售渠道,从而实现优质枸杞优价销售。”薛军说,“组建联盟,就是要构建区域新型合作关系,共同联手做市场,以整体优势抱团参与竞争,这也是当前枸杞行业急需实行的举措。这对于枸杞品牌和经销企业走出市场瓶颈,寻求商机,拓展市场,实现枸杞行业的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他还介绍说,协会计划在全国各个地区成立枸杞种植中心,带领会员统一科学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引导适当控制种植面积,以免盲目扩大,形成恶性竞争。同时,提升枸杞品质,并将枸杞果分成高中低三档进行销售,实行优质优价。协会还将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继续发挥青海枸杞品质优势,从而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已认识到,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已成为当地枸杞产业的发展短板。为解决枸杞深加工力量薄弱的难题,青海省枸杞协会一直与深加工企业积极开展合作,研发枸杞相关系列产品,从而延伸产业链,提升枸杞的附加值。“今年枸杞深加工的问题已经取得很大进展,这次对接洽谈会上,协会已经与国之梁控股公司签订产销协议,针对枸杞养肝、明目的功效,将开发出一款专门缓解眼干眼涩的红枸杞饮料。另外,根据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胡娜博士在论坛上发表的演讲《黑枸杞抗痛风作用的研究报告》,首次评估了黑果枸杞中酚类和花青素类化合物在降尿酸和抗痛风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也为我们后期黑果枸杞的产品开发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薛军兴奋地说。
另据青海工信厅发布的消息显示,青海枸杞产品国际市场占有量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10月末,枸杞出口总值已达1999万元,其中,出口法国1073万元,同比增长53.7%,已成为青海有机枸杞对外出口第一大国。枸杞出口量位居全国首位,出口创汇金额位居全省农产品之首。因此,青海省枸杞协会还提出,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青海枸杞“请进来”和“走出去”同步发展,进一步提高青海枸杞的知名度。
打造品牌 走出借牌销售困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青海省枸杞产业以其较大的经济生态效益,较广泛的从业人员和较深远的产业开发前景,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截至2018年,全省枸杞种植规模发展到74.49万亩,其中,仅海西州诺木洪地区的连片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余万亩。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枸杞产业的发展。2009年12月出台了《关于促进枸杞加工产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11月,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枸杞种植总规模达到70万亩,年产值达到222亿元以上。
枸杞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突出存在着品牌培育滞后、市场认知度低等问题。当前各地注册有“雪域圣果”“柴杞”“诺木洪”等多种商标,品牌杂乱、宣传滞后、竞争无序,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青海枸杞品牌,大多数产品不得不面临被冠以“宁夏极品枸杞”之名销往国内外市场的尴尬。
“青海枸杞粒大肉厚,具有一定的产品优势,但在市场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仍处于弱势地位,亟须以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所以必须要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端的‘柴达木有机枸杞’核心品牌。”海西州农牧局副局长杨慧清说。
作为推进省现代农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青海省供销联社理事会主任朱小青也表示,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加大青海枸杞品牌的创建力度,加快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扩大青海有机枸杞的生产加工销售,全面提升青海枸杞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充分发挥全国供销合作社的组织网络与经营网络优势,积极开展产销对接洽谈,建立青海枸杞的产销平台,拓展青海枸杞的产销渠道。同时,引导各类社会投资,投向有机枸杞的种植生产、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包装制作、市场流通等产业发展环节,推进青海枸杞产业走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
“世界上仅存的两大千年枸杞林之一——青海省都兰县乌龙沟野生枸杞林,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国内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天然枸杞群落,是中国枸杞的发源地。协会目前正在积极推动这片保留最完好的野生枸杞林申请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申请成功后,我们成立的枸杞经销商联盟将以非文化遗产项目统一品牌名称,着力打造我们青海枸杞自己的品牌!”薛军说。
2018年12月20日,由青海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8青海枸杞产业产销对接洽谈会”在德令哈市举行。
本次枸杞产业产销对接洽谈会旨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要在扶持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上拿出管用措施”的重要指示、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及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这张牌的重大要求,秉承“产销对接·服务三农·合作共赢”的理念,邀请了来自陕西、湖南、湖北、甘肃、宁夏、河南、河北、山东、海南等9个省市、区供销合作社的同仁以及省外61家枸杞采购商,省内57家枸杞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开展对接洽谈。
据统计,本届洽谈会期间共签订产销对接合同32份,签约枸杞产品2800多吨、拟投资8000万元的枸杞加工项目1个,总金额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