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各地市场蔬菜价格普遍出现下降趋势。一些产地的个别蔬菜品种相继发生销售难问题。在内蒙古,马铃薯大量滞销,价格跌至近十年最低,很多种植户最后只能以0.3元/公斤左右的价格卖给当地淀粉厂。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大理、丽江、怒江等地大蒜滞销量超过10万吨,去年最高可以卖到每公斤8.5元的大蒜,今年价格最低时仅卖每公斤0.8元。广东徐闻县政府果汁加工厂以0.18元/斤的价格收购当地农民种植的巴厘菠萝用于榨汁,当地农民种植巴厘菠萝每亩亏本千元以上。这次“卖难”问题又一次地让我们体验了市场风险的残酷性,进而更加感受到防范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一、2018年上半年蔬菜价格走势及主要原因分析
(1)去年冬季温暖,今春回暖早,气温高导致蔬菜生长快、产量高,叶菜类应季蔬菜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大幅增加。
(2)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政策落地,设施蔬菜种植步伐加快,在财政补贴政策和农业技术推广双重引导下,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增加。
(3)移动互联网技术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优良品种更新速度加快,传统品种受种质资源研发、田间试验、推广营销等各方面的影响,种植规模日益萎缩,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
从几个主要品种来看。黄瓜:近几年黄瓜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增,但质量参差不齐。水果黄瓜价格呈上涨趋势,据了解,2018年小黄瓜的种植面积较往年同期变化不大,但价格行情较其它温室蔬菜偏好,主要原因是今春气候变化无常,气温忽高忽低,大棚内干湿度变化剧烈,对小黄瓜生长颇为不利,“皴皮”现象频繁发生,商品属性大打折扣,菜农多选择拔园来处理,导致产量减少,价格上涨。
西红柿: 2017年下半年,受雨涝灾害减产、季节性菜价变动、西红柿市场较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强等多因素影响,西红柿价格逆市场整体行情,稳步上涨。2018年从4月份下旬开始,受上市量增加影响,价格持续下跌,局部地区出现滞销。
辣椒类:近年来各地温室发展迅速,椒类产量大增,品种也日渐增多,3-4月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尖椒质量,进一步拉低价格。但2018年的彩椒市场行情喜人, 主要原因是产量有限,且市场对彩椒品种有定向需求,质量较好。
茄子:经历2018年的春节上涨期之后,茄子价格开始迅速下跌,无论是长茄还是圆茄,价格都进入持续下跌期。3-6月,受供应及气温影响,茄子的产量、品质均发生变动,价格下滑50%之多。
二、2018年7-8月份蔬菜价格走势及主要原因分析
受6月底-7月初的暴雨灾害及7月中下旬-8月上旬以来高温干旱的影响,2018年三季度全国蔬菜生产形势受到严重考验。一方面高温天气降低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呼吸作用,蔬菜生长速度明显放缓。另一方面,阴雨天气及局部地区暴雨天气导致蔬菜保鲜、储运难度较大,成本提高。再加上部分蔬菜流通经纪人和批发商趁机抬价,导致蔬菜价格快速走高。
(1)夏收蔬菜单位产量下降:受不利天气影响,叶菜类供应量显著减少,据不完全统计,夏收蔬菜黄瓜、豇豆、西红柿、青椒等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减产。同时不利天气导致流通环节中的损耗也进一步加大。
(2)蔬菜价格反复:由于在田蔬菜品种逐渐减少、单种蔬菜供应能力下降,蔬菜价格反复波动。尤其是进入8月初后,外地市场蔬菜供应量和调运量显著减少,货源紧俏的蔬菜品种价格出现攀升。
三、蔬菜流通体系和流通环境对蔬菜价格的影响
(1)蔬菜流通费用增加
除了能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导致的流通费用增加外,农产品流通组织化发育缓慢、超市的地盘垄断性、城区农贸市场生存环境、信息传递不畅等原因也是导致流通环节费用增加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规模效益低。农产品经纪人、流通商经营规模虽然有所上升,但是从事企业化法人化经营所占的比例很小。批发市场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也制约流通队伍的组织化发展,市场不具备引导流通商扩大经营规模的动力。
零售业具有一定的商业地盘垄断性,容易形成商圈垄断价格。超市门槛高,针对蔬菜供货商的各种收费项目多,由批发环节进入零售环节的费用,即所谓的“最后一公里”费用增加。城区农贸市场面临经营设施成本上升、城市新规划及整合搬迁需求,导致蔬菜零售市场的竞争性下降。
(2)商业资本进入农产品流通流域,干扰市场价格形成
近几年农村产地田间冷库数量增加,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幅度。实际上多数产地冷库是被商户(投机者)用来掌控货源,进行囤积获利。农户追求平稳经营,属于风险厌恶型,自己手里的产品会根据市场需求适时出手;而投机者进行投机属于风险喜好型,贪图赚大钱,直到最后才出手,甚至导致价格崩盘。这也是大蒜、苹果、大白菜等耐储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的一个重要原因。
尽管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控制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但有的批发市场被商业资本控股,有的市场被收购,有的市场在准备上市,大型超市也在积极抢占商业地盘。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集团垄断性上升,各环节的逐利性增强,削弱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功能。
(3)深层原因——流通体系中的政府缺位
政府对农产品流通的管理调控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清,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在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相互协调机制不够完善。
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体系不完善。目前全国重点农产品信息采集、分析、预警、发布系统主要集中于价格监测领域,没有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交易量数据。同时鉴于我国农产品“小生产、大流通”的典型特征,主要蔬菜单品种的价格指数、产地信息、农贸市场批发价、商超零售价等重要信息缺失。
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尚未出台,市场建设发展规划和运行管理无法可依,地方各行其是。
四、针对蔬菜价格波动的 合理预期及应对措施
(1)加快赋能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公益性特征,及时出台法规条例。对批发市场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主体资格进行限定,对市场投资行为加以规范,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
(2)政府要强化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权威性发布,对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市场的行为、利用电子网络系统炒作农产品的行为,要及时予以澄清和消除影响,并依法处理当事者。
(3)政府要正确对待蔬菜的价格波动问题。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性和价格波动的周期性具有自然和市场规律性,要充分认识这种规律性,客观分析导致价格波动的原因,既不能放手不管,也不能盲目跟风干预市场。实践证明,政府过多干预市场是不可取的,各地各部门同时采取鼓励生产或限制生产的措施,都会事与愿违。
政府要及时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和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消除导致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因素,为农产品市场流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增加居民社区菜市场网点及生鲜门店建设,鼓励城市郊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城设点直销,鼓励批发商与零售商开展对接,形成零售渠道和零售网点的多元化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