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78年7月,夏日炎炎。我高中毕业回到了农村,等待大学录取通知书。可是等到9月,也没有任何信息,自知名落孙山。不过像我这样没有考上大学,哪怕是中专、技校的农村学子比比皆是。刚刚恢复高考的年月,上大学还是可望不可及的事,一个公社一年难考上一个大学生。风华正茂、激情飞扬的年岁总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过没考上大学,我还是有点失望。
没别的选择,我只能扛起锄头和社员们一起下地种田,参加集体劳动。艰苦的劳动让我慢慢觉得没考上大学,仍然可以学知识、学文化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面貌。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的人,我决心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现代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寻找一条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发展之路。
有一天,在公社工作的父亲对我说:“桂华,现在公社的学校、幼儿园、供销合作社需要人,如果你喜欢哪个工作,就去报名考试。”许多回乡的农村女知识青年,都去报了学校、幼儿园的老师,大家也劝我去当老师。工作轻松,不用风里雨里、泥里水里,是一个干净文雅的工作。然而,我却选择了当一名供销合作社员工。通过考试,我如愿以偿。那时,供销合作社是“金饭碗”,引来了很多人的羡慕和夸赞,我也感到很自豪。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合作社与每个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日用百货、副食烟酒、生产农资、五金日杂、种子、火柴、脸盆、布料、糖茶等用品,几乎都得从供销合作社才能买到。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供销合作社的工作方针。我所在的永宁供销合作社地处秦巴山区,交通不便,大队、生产队都没有公路。由于是集体生产,提倡送货下乡,送货到田间地头,主任对我说:“小仲,你是年轻人,就送货下乡吧。”我二话没说,拿着一个扁担两个篓,凭着一双肩膀两只手,开始下乡为农民送日用品和工业品,收购农民的农副产品,为山区人民服务。
一个姑娘当起了“卖货郎”,在那个年代就是青年的榜样,也是时尚和潮流。农忙时节,为了方便群众,我用扁担挑着货物、摇着手铃走村串户的叫卖,有时还要走上田头,把香烟、火柴、汽水送到耕田耙地的农民手中。用热情服务温暖农民们的手,用真诚纯洁温暖农民们的心!
我送货上门的大队、生产队都是羊肠小道,有段路很难走,最窄的地方就只能放下一只脚,如果一不小心就会跌落陡坡。我每次送货,都要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扶着峭壁,小心谨慎地一步一步往前走。那个年代讲的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人人都有一心为公、一心为民的大无畏精神。我每天都要做好计划,去时挑一担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回来时就收购农民的野生药材和废旧物品,供销合作社人称这项工作为“扁担商店”。
“扁担商店”就是“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保障供给,服务农民”的真实体现。供销合作社要坚决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时,不管是大雪封山还是河水淹路,只要群众有需要,我们就要送货下乡。1981年,永宁遇上大洪水,大雨把群众的房屋淋跨了不少,许多房屋严重漏雨,迫切需要塑料布。我们供销合作社的30余人,连炊事员都全部出动,到各个大队、生产队去送塑料布。我们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多苦多累,只要群众需要,我们都要解决群众的困难,及时送货。
为了发展农副业生产,我们根据当时的计划,帮助大队、生产队栽桑养蚕,种药材、种果树,修水利、修公路等。那时全国上下提倡“工农商学兵都要支农”,我们经常背着锅、背着碗、背着粮食,带上劳动工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社员也把我们当亲人一样。
在计划经济时期,生产生活物资比较匮乏,每年过年供应物资都是按生产队排时间供应。那段时间,我们会特别忙,起早摸黑,把春节的物资尽快供应给社员。一天下来,一个个累得像散了架似的,却无人叫苦。
春耕时节是供肥旺季,除增派人员加班加点保障供应外,还要安排人员巡回到全公社10个大队的25个农资代销供应网点现场指导。每到一个地方,村民们便早早在村口等候,整个村子像过年般热闹,争先恐后地“抢”我们到他们家食宿。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快乐。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那份情感,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农村“双抢”,也是供销合作社最忙碌的日子。大伙全体出动,担上货郎担把供销合作社所有的生产生活商品悉数送到农村。白天帮生产队收割水稻,晚上在晒谷场上摆开了农忙夜市。白天一身泥、晚上一身汗,与农民打成一片,丰收的喜悦和劳动的快乐写在大伙的脸上、写在山村不眠的夜空、写在广阔的农村。
我有几本印着“苍溪县供销合作社”的笔记本,上面记载着我上山下乡、走村串户的时代记忆,记载着我的青春岁月和工作历程,比如哪个社员要买什么东西、咨询什么政策、了解农产品价格等,都来找我。我就把大家的需求、问题一一记下来,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解决。
时光荏苒,那些记忆沉淀在心底,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对供销合作社的爱、对供销合作社的情,却一直未曾改变。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