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当前,乡村振兴已形成广泛共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各地积极开展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大力挖掘人力人才资源,培育新型农民,扶持乡土能人,延揽科技人才,探索“党建+村建”等发展致富路子,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是提升农业效能,开拓农村市场,均衡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推动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下乡村还普遍面临着劳动者素质不高、生产资料利用率低,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产业振兴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与乡村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上的矛盾。农产品由于生产分散、易腐败、长期保存困难等特征,其价格、收益易受整个市场大环境影响,农民单家独户开展经营,同质化竞争非常激烈,遇有市场变化,抗风险能力明显不足,亟须懂技术、善经营的产业人才支持,规避风险、提升效益。然而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大量人力资源往城市流动,愿组织、能组织乡村产业发展的人才不多,一些乡镇企业,基层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理念、管理手段跟不上,专业种植、养殖知识缺乏,市场开拓经验不足,农户效益没有显著提高。
二是农村土地流转缓慢与乡村产业集约化发展的矛盾。相较于城市务工,农业种养费时费力、收益低,部分农户不想、不愿种地,特别是青壮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地撂荒,没有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农村土地零散分散,流转价格较低,农户长期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囿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的规定,导致大规模长时间的土地流转进展缓慢,不利于开展大规模集约化经营,也挫伤了涉农企业持续投入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农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与产业扩大经营生产的矛盾。目前农业生产中,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多数是卖原产品或初加工,产品附加价值未能充分体现。然而产业发展,无论是农作物机械化播种、施肥、收获,还是冷藏保鲜仓储物流的建设,以及深加工设备购置、技术人员引进,都需要大量财力支撑,农村农民经济底子薄,加之现有强农惠农政策条块分割,知晓率不高,严重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总的来说,上述这些情况的出现既有农村发展历史阶段的原因,也有政策、制度和引导上的不完善带来的困惑。要推进乡村振兴,亟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战略,发展产业,富民兴农。
首先是要加快农民组织化水平。依靠村“两委”、返乡创业者等乡土能人,在精神上颂扬、物质上支持,鼓励他们结合地方特色、自身特长,通过基地农业、块状农业、平台农业,带领群众,开展经营,获取收益。进一步加强现代化农民培养培育力度,提升其管理增效、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能力,积极探索农村信用合作模式,在技术、资金、政策上予以扶持,把乡村产业扶上马,再送一程,帮助产业做大做强。
其次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引导,积极探索农民合作社集中经营,合理调配,“土地股份+合作”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努力让土地变资产,村民变股东,调动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推动农业产业机械化操作、农资产品集中供应,以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经营效益的持续提升。
再次积极整合惠农政策资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基层组织涌现,亟须政策支持引导。但目前农村产业支持政策条块分割,农业、林业、农工、人社、工商等部门都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群众知晓度不高,或仅是知晓一部分,政策扶持作用没有充分体现。部分政策条件较高、要求较严,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很难达到,特别是对于产业经营初创阶段的企业、组织,显得尤为困难。加快农村产业扶持政策汇编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政策下乡,并对部分要求过高、受益面过窄、激励效果不明显的产业惠农政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靖安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