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不良贷款,很多金融人都会皱起眉头,有人甚至说,“清非难,难于上青天”。但前几天,某行的一次外拓培训却改变了一些人的固有思维。该行邀请某外拓公司进行实战培训,1天理论学习,3天跟班现场清收,短短4天清收不良贷款1500多万元,其中表外不良占了一半,让人大吃一惊。事实再一次证明,有时候看上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只要方法对路,却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
探究某外拓公司的操作,其实很直白,甚至可以说有点简单、粗暴。归纳起来有三步:第一步是“洗脑”,让参战人员分成四个风、火、雷、电四个战区,“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以巨额奖金引诱,另一方面以签军令状倒逼,目的是让员工从“兔子变成狼”,这是造势。第二步是“大扫荡”。四个战区浩浩荡荡,举着依法催收的牌子,穿着特制的服装,对排摸出来的对象上门催收。因为参加人员每个战区有数十人,参战者没有了心理压力;因为行领导自己带头,支行长和普通员工自然也冲在前面;因为有了法院执行人员的配合,现场执法有了法律保证,这是借力。第三步是“啃骨头”。面对形形色色的不良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分类击破。这里需要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需要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控制谈判节奏,黑白脸交替上阵,车轮战消磨意志,这是强攻。最后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合作,或当场还贷,或先还部分,其余的签订分期还款协议。毕竟借款人、担保人中有些人还是有一定的偿还能力的,先前或因为侥幸心理,或因为从众心态,不愿主动还款。
我们需要反思:放贷是对谁负责?将贷款营销出去,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这是贷款的基本表现形式。表面上看是单向作业,实际上这是一个三维循环。第一维度是对单位负责。放出去的是本金,收回来的是利息,其中利害关系一目了然,尽职调查是关键。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对个别领导的负责,并不是对单位负责的代名词,这里面存在着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第二维度是对自己负责。保证自己的工资奖金,获取提升的机会。一笔贷款之所以形成不良,除了法律意义上的不可抗力外,就是信贷人员在错误的时间,采用了错误的方式,将钱贷给了错误的对象。对自己负责,最好的方式就是按规矩办事。第三维度是对客户负责。银行借钱给客户,是帮助客户,服务客户,让客户实现自己的意愿。否则,不负责任地借钱给客户,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于会害了借款人或担保人。如过度授信,会诱发客户不切实际的冲动,一旦经济形势有变,客户的资金链就很容易断裂。
当然,在经济转型期产生一定的不良资产是可以理解的,管理风险并不意味着追求零风险,当前最重要的是在经营管理中,特别是在“清非”中要把握好度。
一是做挖矿工。不良资产是银行经营失败的产物,但精明的管理者懂得废物利用。面对庞大的不良资产,逃避不是办法,只要用心清理,做一名勤劳的挖矿工,深入下去挖一挖,还是有收获的。一刀切地将不良资产剥离出去或贱卖给中介机构,虽然省心省力,但毕竟损失的是真金白银,并且无法控制暴力催收的度。清收是一门累活,谈判需要技巧,自信需要培养,只要责任到位,坚持不懈,一切都是值得的,员工会在清收中得到成长。
二是做建设者。“清非”的目的,不是硬性收款,更不是榨取资金,而是重塑诚信,帮助失信者找回自信、诚信、践信。清收的最高境界是,钱收回来,双方成了朋友。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法金融机构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社会信用的建设者,实体经济的助推者,普通百姓的服务者。后者是社会信用的破坏者,实体经济的掠夺者,普通百姓的吸血者。打击非法金融,打击披着正规金融机构外衣而从事不法活动的金融机构,净化信用环境,需要国家重拳出击,必要时可考虑将相关机构的董、监、高人员、实际控制人和主要股东依法处置,毕竟控制金融风险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工作重点。
三是做引路人。银行是资金融通的中介,不是放款的机器,大数据可以为经营提供参考,但理性的投放需要专业的分析,人性的温情需要真情融入。只有这样,合作才有基础,服务才有效益,存在才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