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8年6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 满

□ 江苏如皋农商银行 尤婷婷

    (一)

    细雨轻拂

    湿湿的 略有微凉

    田垄边

    初夏的风 太柔

    早已吹不动沉甸的麦穗

    忙碌的人们

    无关风 无关雨

    背天面地 弯腰挥镰

    在麦田 在油菜地 在桑树间

    惹人的不是那熟的黄 翠的绿

    满头的华发

    满是茧的双手

    这是田间不断劳动的剪影

    奶奶今年七十八岁

    固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

    即使腰都直不起来了

    但从未曾放弃家里的一厘地

    有地才有饭吃

    这是他们那代人的真理

    也是他们不可抹去的情结

    (二)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每年的小满节气,都会想到欧阳修的这首小诗《小满》。对于我们长江中下游的人来说,小满季节到来的时候,小麦就可以收割了。小满前一天回老家吃午饭的时候,沿途都是忙碌的身影,割小麦的、打油菜籽的、摘桑叶的,即使烟雨蒙蒙,也能看到人们丰收的笑容。

    犹记得二十年前,我还是个毛头小孩,每到收麦子的时候,我就变成了大人身边的小跟班,帮着送水、装麦子、推三轮车,这要是赶上天气作阴的时候,我还得拿着镰刀做一回“辛勤的农民”,但可以想象,效果甚微。但要是三五个孩子一起割麦子,好家伙,那绝对是一场战争,割着割着,就在麦地里打起滚儿来,虽然麦芒戳起人来,真叫人疼,但玩得带劲儿了,谁还管这些“身外物”了,只是到了晚上,才会觉得浑身奇痒无比。每每这个时候,你就能听到东家爹、西家娘教训孩子的声音了。

    回忆起来,那时候的我也算是大忙季节的局内人,现在倒成了局外人了。开心吗?似乎不是;不开心吗?又好像少了几许失落。但每到这个时节,总还是免不了跟奶奶唠叨两句:那点田就别种了,在家休息休息多好。其实我知道,奶奶不会听的,而这样的话,明年我还得再继续唠叨。

    (三)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小满季节,荔枝开始陆续上市,但价格总是高得令人咋舌。对于我来说,相较于南方的荔枝,我还是更喜欢本地的枇杷。

    “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实,夏初果熟,承四时之雨露,为‘果中独备四时之气者’”。这是世人对枇杷的赞美。于我而言,枇杷是小时候最好的零食。从上一年的冬天就盯着枇杷树翘首以盼,到来年的春天看着青果子一点点长大,而到了小满时节,如果日光充足,黄色的果子就会挂满枝头。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并不会请人用收割机收麦子,家里人会一点点将麦子收好,然后成捆地摞在枇杷树下,等天气好的时候再用脱粒机慢慢打。这些由麦子堆成的小土堆就成了最好的步步高,几个孩子一商量,身子灵活一点的爬上麦堆摘枇杷,其他的小伙伴有负责接的,有负责装的,当然也有馋得不行的,早已猫着腰坐在井边一边洗一边尝鲜了。

    其实小满时的枇杷酸酸甜甜,以酸为主,吃到酸的,一个个眼睛、鼻子、嘴巴都要拧巴到一起了,但要是哪个孩子吃到个甜的,就会大声叫喝,一个小枇杷变成了天上的蟠桃似的,一人一小口,每个孩子都要凑上去尝一尝。

    家里的枇杷树已经有三四十年的树龄了,枝繁叶茂,再加上每年挂果多,很多树枝都快长到地上去了,这就必然影响到了树下种的一些蔬菜。在奶奶眼里,枇杷是没有用的树,所以她看到垂下来的树枝就会剪掉,久而久之,这枇杷树就剩枝头繁茂了,即使我们这群孩子都长大了,但也早就够不着了。树上头金黄的枇杷倒便宜了叽叽喳喳的鸟儿了,这可让我们嫉妒得不行。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