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供销合作社屋里的地面还是土地面,低洼不平。屋里摆放着木头柜台和货架子,货架上黄胶鞋、酒壶、食品、挂钟等吃的用的应有尽有。伴随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号角吹响,供销合作社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不仅销售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形成了利益共同体。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县他拉哈基层供销合作社一直是响应改革政策的排头兵,在主任王福昌的带领下,获得了很多荣誉。
王福昌,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王”。有人说他是农作物的耕种人,有人说他是生意场上的老板,有人说他是新时代的创业人,但老王说:“我是工作在供销合作社的老人儿。”老王年轻的时候就在供销合作社工作,见证了供销合作社的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巨无霸”时期;他也经历了市场经济时代,供销合作社一度亏损的时期。即使在低谷时期,老王作为基层供销合作社的主任,也并没有气馁。他积极响应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政策,深思熟虑后,老王决定创新。“以前大家只懂得种玉米等口粮,也只够糊口,农业非常不景气。现阶段,应该要开展大规模种植,发展现代农业。”老王说干就干,2008年,他带头创办了兴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在他的带领下,农民社员开始走上了脱贫的道路。
老王知道脱贫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仍认真规划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和未来。首先要做的是土地流转,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他拉哈镇,想让村民流转土地真是太难了。老王清楚地记得第一户答应他流转土地时的情形。答应流转土地的人叫张涛,是老王的邻居。老王向张涛详细讲解了土地流转的好处,但是张涛对土地流转还是有疑虑,没有答应老王的提议。但是,老王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不行就讲解两次,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三天后,老王再次来到张涛家,再一次把土地流转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最终,张涛被打动了,他说:“我小的时候一直在供销合作社买东西,相信老王绝不会占村民一点便宜。”就这样,凭借着“老供销”在村民心中的良好信誉,陆陆续续有农民将土地流转给了老王。老王觉得自己离既定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现在,老王流转土地的面积已达到了3000余亩。在对市场进行了一番调研以后,老王觉得依靠增加农产品数量或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收入的方式已经不可行,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才能适应市场优质化需求,才可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于是,他把结构调整的方向聚焦在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种植上。但是,一些人对于老王这样的做法表示不理解,甚至认为他贸然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是吃错了药。老王没有向人们解释,他打算用成功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为了保证种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老王每年都会邀请专业农技师到现场指导,就生态种植方式、农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交流。老王还随身揣着一个笔记本,只要听到关于农产品种植的知识就马上记录下来,晚上又打开电脑向专业人士咨询、验证。很快,老王就“入了行”。合作社种植的高粱、马铃薯、美葵等绿色有机食品,营养丰富、无农药残留,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因为产品的品质过关,在每年春耕之前,老王地里的庄稼已经早早找好了“婆家”。合作社与哈尔滨福瑞种子有限公司签订了美葵订单、与王勤云马铃薯合作社签订了马铃薯订单、与百湖农业种植有限公司签订了杂粮杂豆订单,完全不用担心产品销售。2016年是一个大旱之年,但是老王的土地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依旧果实累累。老王总说:“当初大家是看在‘老供销’的面子上才愿意把土地流转给我,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也不能砸了供销合作社的牌子。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带动村民们共同致富,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老王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努力这么做。自从合作社成立以来,有不少在外打工的乡亲们与他交流,希望回乡入社一起创业。老王也打算扩大合作社规模,做大做强产业,让当地村民实现自主创业和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据统计,2016年合作社累计吸收农村劳动力100余人,人均增收5000元左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土地交给老王打理。
“我年轻时有幸成为一名供销合作社人,在对待工作时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懈怠。进入21世纪,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不断深入,只有我们每个供销合作社人辛勤地努力、艰苦付出,才能让供销合作事业蓬勃发展。我会继续为之奋斗、奉献,无怨无悔。”老王信心满满地说道。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