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4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共享红利:互联网精准扶贫”分论坛中,来自四川苍溪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受邀发言,以《互联网+小农户 打通产业扶贫最后一公里》为题,讲述了自己因互联网受益的经历。
今年32岁的李君,2008年放弃高薪,扎根秦巴山深处的岫云村10个年头,带领这个贫困村走出可以复制的脱贫攻坚岫云村模式。
几年时间,他不仅为村民找到对口的“城里亲戚”,还在成都闹市开了一家扶贫体验餐厅,让岫云村的农产品直供成都。在这位“80后”村官的带动下,周边70多个村的村民也把自家的米面粮油、禽蛋猪肉等农产品卖到成都,年销售达2000余万元。如今的岫云村,已实现整村脱贫,成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村里的264户人家,有153户有了小汽车,每天有专人指导生产,收购产品。
“岫云村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李君说,接下来,村里还将继续根据实际主抓“小农经济”,保障生产出优质的生态农产品,结合线上线下运营,“进一步打造岫云村品牌,要让村子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品牌。”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也用数据印证了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成果。据他介绍,我国积极利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组织开展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在全国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认定了12.8万的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基本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情况,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了全国扶贫大数据平台,第一次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帮扶、管理等到村、到户、到人,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下基础。二是实施了电商扶贫工程。2015年在全国启动电商扶贫试点,国家重点支持499个贫困县,目前这项工作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培育,有效实现了贫困人口的增收脱贫。三是建设了中国社会扶贫网。2016年建设开通中国社会扶贫网,搭建了社会扶贫的新平台,为实现人人愿为、人人能为、人人可为的社会扶贫新局面创下了条件。四是实施了网络扶贫行动计划。2016年在全国组织实施“网络覆盖、农村电商、网络扶智、信息服务、网络公益”五大工程,大力开展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了网络的普及和水平的提升,政府组织带动和互联网、物流企业等各方面积极参与的局面逐步形成。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