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农商银行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挖掘企业文化内涵,致力于把企业文化作为打造历久弥新、行稳致远的“百年老店”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在促进了各项业务稳健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社会服务形象和品牌影响力。截至8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46.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3.22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稳居全县金融机构首列,为服务实体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
坚持市场定位
以企业文化引领发展
作为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大余农商银行树立“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的理念,用企业文化推动业务发展,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聚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加大“三农”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该行充分发挥扎根农村、点多面广、贴近“三农”的优势,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金额,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投放力度,对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有效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截至8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30.49亿元,比年初增加3.67亿元,实现了“一个高于”的目标。
持续扶持企业成长壮大,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该行聚焦“主攻工业、三年翻番”的目标,组建了小微和公司服务团队,对全县企业进行归口化管理、专业化服务、规范化操作、流程化审批,多渠道收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信息,逐户建档立卡,筛选重点客户,逐户营销、维护、回访,认真开展评级授信工作,全面对接客户需求,有效满足了企业融资“短、频、急”的需求。截至8月末,该行小微贷款余额18.95亿元,比年初增加2.28亿元,实现了“三个不低于”的目标。
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该行把精准脱贫攻坚作为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结对帮扶等工作措施,充分发挥金融扶贫的特色优势,有效帮扶了精准扶贫对象早日实现脱贫目标,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贡献了积极力量。截至8月末,为1399户贫困户发放“产业扶贫信贷通”贷款余额1.36亿元,位列全县金融机构首位,充分体现了该行在金融扶贫的责任担当。
提升服务水平
以企业文化树立品牌
大余农商银行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最终体现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水平上,因此,该行始终坚持“客户至上、服务至诚”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贴心满意的金融产品、专业便捷的服务体验和一流卓越的金融服务。
突出窗口优质服务。该行狠抓窗口优质服务,制定三年优质服务水平提升方案,定期检查通报网点优质服务,不断提升网点服务标准化、岗位服务专业化和员工形象规范化,树立了农商银行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该行设立了39台ATM,在县城105个行政村布置了“村村通”助农取款服务点,不断推广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e百福等电子银行服务,让城乡居民现在在家就可以实现账户查询、行内转账、跨行汇款、定活互转、支付宝账单支付、缴费、信用卡还款、购买理财等金融服务,真正让城乡居民享受金融科技创新的成果。
提升服务质效。该行不断下沉服务重心,每年定期开展“四扫”“金融知识进万家”等宣传营销活动,深入农户、社区、街道、企业对接客户金融需求。同时,该行推广“阳光办贷”工程,公示支持农户的有关优惠政策、信用户评定条件、贷款发放情况、利率定价、服务手段、监督举报信息等内容,树立了良好办贷环境,使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
强化队伍建设
以企业文化凝心聚力
大余农商银行在积极促进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同时,不断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提升员工幸福感、归宿感,以企业文化凝聚起员工的力量促进发展。
以职工之家促和谐。该行自成立以来,从关心、关爱员工出发,不断加强网点“三小五小”建设,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把服务送到职工中去,稳定员工队伍,使职工真正感受到农商银行就是“职工之家”。
以人才理念激励员工。该行按照有德、实在、实干、实绩的人才理念,选聘中层干部、客户经理、会计,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造最大价值。同时,该行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办法,激发全体员工勤奋、忠诚、严谨、开拓的企业精神。
以丰富多彩活动促团结。该行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广泛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业余性、联谊性体育健身活动,举办了职工“趣味”运动会、青年员工座谈会、演讲比赛、歌唱比赛、三亮三比三评、篮球联赛等系列活动,使文化素养融入金融服务、融入日常生活和工作,满足员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转化为服务实体经济的激情和行动。
以人文关怀聚人心。该行始终关注员工的生活,切实秉承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的原则,每年重大节日工会定期组织慰问困难职工,关爱员工身心健康,每年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定期收集员工意见建议,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积极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职工提升素质,实现企业发展、职工获益、回报社会的和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