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品牌,当这些概念走进农业并悄然发力,中国现代农业将会呈现一个怎样的未来?
9月21日-24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本届农交会以“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品牌引领、产业升级”为主题,来自国内外的49个参展团组、1600多家参展企业、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商积极寻求合作商机、洽谈合作内容、共襄农业盛会。
农交会集中展示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极大提振了全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信心。作为保障农业绿色、高效、持续发展的农资产业,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成为业内人士认真思考的重要话题。
绿色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主攻方向
近年来,我国坚持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化肥减施技术、绿色农药创制、土壤环境修复、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均取得一系列进展和成果。
谈到农资企业如何立足肥料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宏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是要加大产品和技术创新。通过加大新型肥料的研发和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种肥同播以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施肥技术,从而保障农业绿色发展。二是完善创新模式,实现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政、产、学、研、用合作,实现协同创新。利用上下游合作,实现产业链条整体创新。通过国际创新,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三是通过服务转型,向种植者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本届农交会还专门开辟了绿色农药产品集中展示区。在江苏克胜、河北威远等农药企业展台前,一批富含“绿色元素”的农药产品吸引了众多种植合作社代表和农资经销商的咨询和关注。江苏克胜营销总公司总经理陆静介绍说,公司将不断加大新品开发力度,遵循高效、低毒、低残留准则,研发顺应时代要求、适应种植需求的环境友好型杀虫剂、杀菌剂、种衣剂,为推进中国农药工业创新、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贡献新产品、注入新动力。
走进总占地面积247.5平方米的第十五届农交会江西展区,记者仿佛走进了一个现代化的绿色农场。江西赣岭茶油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盘宇说:“为了保证产品安全,我们从源头抓起,从油茶林抓起,人工除草拒绝除草剂,用低毒农药,适度维护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江西嘉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市场部经理郝美琴对记者说:“我们生产的有机大米,全部施的是有机肥,用的是生物农药,我们的产品远销广州、深圳、上海、北京,用户反映我们的大米好看、好吃、好安全。”
生态农业:合作社成为主力军
记者还发现,在本届农交会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活跃在市场中,从侧面体现出我国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土地流转已超过4.79亿亩,占整个二轮承包面积的35.1%。截至2017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93.3万家,大体每个村有3家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6.8%,参加合作社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农户高出20%以上。
9月22日,在以“合作、共享、绿色、健康与合作社未来”为主题的农民合作社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副部长叶贞琴指出,作为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农民合作社已成为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牢固纽带、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力量、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他表示,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民合作社发展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带动小农生产、打赢脱贫攻坚战、绿色发展等工作中,也面临新的机遇。
“温馨提示:酵素香米,第一不能减肥,第二不是保健品,第三不能代替药物。”在农交会琳琅满目的商品与宣传语中,记者一眼被这则温馨提示吸引了。黑龙江省鹤岗市金龙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菊向记者介绍,“酵素香米”种植基地在宝泉岭双峰山,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山傍水,日照充足,黑土肥沃,是一块北大荒农垦宝地。为了保护土地的绿色生态系统,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当地种植户尊重自然,遵循传统种植方法,并引进了环保酵素的种植方法培育出优质大米。
据介绍,金龙米业为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健康,与农户协商,实行订单种植,组建了黑龙江省宝泉岭农垦酵稻农作物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的模式,致力于酵素在水稻中的科学种植和酵素在农业中的推广。记者了解到,当地设有环保酵素生产车间,专人采购合格原料、专人负责配置发酵,保证酵素的生产供应。环保酵素原液经过过滤后送至合作社,农户按照一公顷地500斤的原液量领取,按照1∶50的比例与水结合。采用水稻育苗时喷施,水稻成长后叶面喷施,水稻田里灌溉三种方式进行操作,有效促进了水稻的品质及口感。
陕西省宜君县云丰玉米合作社是第一次参加农交会,展出不久就收获了几个大订单。合作社工作人员李亚宁说,眼下田里的玉米丰收在望,为把此前的玉米吃干榨尽,合作社开发了玉米糁,耐熬煮、粘度好,很受人们欢迎。无独有偶,江西省家庭农场联合会带来了近百种不同的农产品。该联合会是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自发成立的社团组织,会长吕泽新说,“我们有2000多名会员,我们知道,规模化才能闯市场。”
品牌农业: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7年是“农业品牌推进年”,展会期间,通过设置农业品牌大道、农业成就展区、省级展区、13个专业展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展区、国际展区,集中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据了解,本届农交会集中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新成就新成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以及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探索的新经验新模式。
品牌化是农交会的另一亮点。围绕品牌,农交会可谓做足了文章。作为农交会的前奏,9月20日晚上,农业部举办了一场“我为品牌农产品代言”公益活动,26位社会知名人士亲情推介家乡品牌农产品,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加油鼓劲。
参展期间,湖南的翠玉猕猴桃以其细嫩、多汁、甘甜的特色吸引了大批观展人的目光。据展位负责人介绍,翠玉猕猴桃现有种植基地1500亩,产地环境得天独厚,产品以绿色为导向,从种植到灌溉、施肥、采摘都源于自然。自2009年起,致力于土壤改良,只为改善土壤环境,产出放心高质的果品。经过多年努力,通过施用有机肥等绿色肥料,土壤质量得以改良,2014年,翠玉猕猴桃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把握了绿色发展的机遇,使用绿色肥料的翠玉猕猴桃打响了品牌,产品不仅高产还高质,好质量自然成了自己的代言。”该负责人如是说。
在河北展区,当地的玉田包尖白菜出尽了风头,一些参观者纷纷围绕一棵“大白菜”合影留念。据了解,河北玉田包尖白菜是玉田县传统特色名产蔬菜,因其叶球直筒拧抱紧实,顶部稍尖,菜体呈圆锥状,故得名“玉田包尖”。展区内负责人介绍说:“玉田独特的地质条件、清澈的水系、丰饶的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成就了玉田包尖白菜,使其以上乘的品质和独特的品味成为白菜中的风味佳品,地理品牌闻名全国,享有‘玉菜’之美誉。”
“我很看好这个平台,最直观的收益当然是帮我们打开了中国市场,联系到了代理商,签订了订单。”在斯洛文尼亚展台,斯洛文尼亚中国商会副会长魏桑告诉记者,今年是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五年,从一个完全外来的品牌到现在基本遍布中国各个省份,农交会已成为重要的推广平台。对魏桑来说,参展的意义已不仅是推广展台上的产品。他说:“参展不仅能够推广我们的品牌,同时也是对斯洛文尼亚整个国家的一种宣传。”
农业升级:科技成就未来
56.65%,这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个数字意味着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表示,我国在农业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农业遥感和农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新突破,有的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农业科技重大成果暨绿色技术展区,极飞科技的P20植保无人机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工作人员陈光哲介绍,该无人机20分钟可以喷施20亩农田,配合智能手持终端和移动基站,可实现全自主航线作业。“3个人就把过去120人的工作完成了,不计物化成本,每亩作业成本才10元。对比传统植保手段,可节省30%的农药和90%的用水。”
VR技术、机器人、农场云等这些科技含量十足的信息化元素也在农业上得到了应用。
在北京团信息化展区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的农业机器人正式亮相。作为北京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的新入口,它可以为农民解答市场行情、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等知识,提供病害诊疗服务,帮农民卖农产品。据专家介绍,农业机器人集成了视觉识别、语音交互、自主学习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在系统层面定制农业应用的知识系统,可以轻松掌握几十种农作物知识,帮助解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老大难问题,这让一些几十年的农技专家都自叹不如。
“种两亩脱贫,种五亩致富。”在“张杂谷”系列展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就是农民对于张杂谷的评价。据了解,种植张杂谷比种植一般的谷子产量要高50%以上,每亩能产100斤以上。张杂谷的研究始于1969年,历经40多年,在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张杂谷的研究成为我国继杂交水稻之后,对世界农业科技进步的又一重大贡献。张杂谷的特色就在于它抗旱耐瘠、高产稳产、适应性强、优质高效、抗逆广适。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它的种植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省工省力,这是农业发展的“一大步”。通过对贫困地区、贫困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张杂谷让更多人受益,更多的旱地也有了“丰年高产”的景象。技术的进步是发展推进农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撑。有了技术资源的辅助力量,农业才能更好地在可持续的道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