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建筑的叫“泥水匠”,作木工的叫“木匠”,补鞋的叫“补鞋匠”,帮女人接生的叫“接生婆”,为人把脉开药的叫“郎中”,担货下乡卖东西的叫“担货郎”……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说湖南省桂东县有个挑货郎担的,他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叫方忠宇。他是沙田供销合作社营业员、公社副主任,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方忠宇被人誉为“五岭山下不老松”。他的荣誉就是从五岭山上挑出来的。
“五岭山上云盖顶,我挑货担云中行,党为我们指方向,完全彻底为人民……”这是一曲不少人熟悉的山歌。
只要山歌响起,沙田、普乐、东洛、贝溪、青山、大水乡村村寨寨的不少人们就会走出村外,迎接一位挑货郎担的人。这些人雀跃着围过来,越聚越多,购买一些农村不能生产的盐、煤油、火柴、热水瓶、咸鱼、糖果、小剪刀、小人书、针线等东西,那场面热闹非常。
挑货郎担的就是方忠宇,大家都对他很熟悉。他中等身材、胸宽背阔,看上去像个粗人,可为大家服务却周到、和蔼、亲热得很,从不敷衍了事。
“别急,别急,太阳刚刚起床,离下山还远着呢!”
那是个搞集体生产、记工分的年代,人人“抓革命促生产”,偏远山村的人,谁不急呢?
晒谷坪人头攒动。有些人挤来挤去,一不小心,常把菜园的篱笆挤倒。而小孩子们猴子样,三两下就爬上了树枝。买不起,总还是想饱一下眼福。
张大娘买上两斤盐、几盒火柴,王老汉买上两包“经济”“丰收”香烟,大姑娘买几两毛线,小孩子们买上一两本小人书……大家各取所需,欢笑散去。有时,顺路的青年人会帮他挑货郎担,挑上一程。而此时,村民们更多的是无限依恋,盼望着方忠宇下次的到来,小孩子们也不愿他走。
方忠宇挑着货郎担走这个村、串那个村,去了这个庄、串那个庄。冬去春来,风里来、雨里去,从不缺场。
“今年新春已到来,柳树拔芽花儿开,春耕生产要抓紧,田里工夫莫等待。”有一年春,大水乡云里村的村民在春耕,听到方忠宇唱着这激情而又煽情的山歌,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云里村,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还不通公路。村民要走出去,只能走弯弯曲曲的山路。有人说在云里村这个地方,在这个山头往那个山头吆喝别人吃饭,喊吃饭的人即使磨磨蹭蹭生火煮饭,等对方从那个山头往谷底赶,再爬上山坡时,煮的饭菜都凉了。
山高谷深的云里村,方忠宇不畏艰苦,常挑着货郎担去为群众服务。有时,老年人拉他叙家事,相熟的拉着共饮一碗自酿的米酒。之后,他把货郎担往肩上一搁,沿着窄窄的山路边走边唱:“山歌唱得响连天,农村处处忙莳田。看谁莳得快又好,模范红花挂胸前。”“社会主义一家人,社社相帮好收成;节约用秧有秧剩,留来帮助少秧人。”歌声像溪水一样在山涧轻轻地流淌,似雾往上升腾,弥漫荡漾。
在方忠宇的感染下,沙田供销合作社营业员刘启环、黄金兰、罗满莲、刘绮珠、甘国尧、邓由金……以他为榜样,和他一起挑货郎担下乡。有时二三人,有时六七个人,脚穿解放鞋或草鞋,戴着凉帽或撑着雨伞。当他们走累了的时候,会央求方忠宇讲讲往事……
方忠宇年轻时,给有钱人当长工、短工,饱尝人间苦楚;1926年,桂东农民协会成立,方忠宇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他加入了自卫军,和农友们一起举长矛,与农村恶势力作斗争;1928年秋,工农红军回到井冈山后,白色恐怖笼罩桂东。方忠宇被敌人抓获,投入监狱。他坚贞不屈,几经折磨,方才出狱。
方老生动地讲着,同事们屏声静气地听着,陷入了深思。而这时,方老话题一转,自编自唱:“万众歌颂共产党,人民当家掌了权;过去选举我没分,而今选上心里甜;当好代表当好家,共产主义早实现。”一曲山歌,让气氛立马活跃了起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田野忙得不可开交。阳光,特别是中午的阳光很明快,毫无杂质。方忠宇领着货郎们浩浩荡荡地往大坑、太湖、文昌、龙头、开山方向去,脸上、背上满是汗水,割禾的、脚踏打谷机的村民们看到方老都会歇下来买点小东西,再听听方老唱的山歌。“八月里来秋风凉,满陇庄稼闪金光,细打细收要重视,争取颗粒都归仓。”“勤俭理家要记牢,响应节约大号召,粮食本是宝中宝,节约山歌入云霄。”一曲又一曲山歌,唱得村民笑了,挑货郎担的辛苦也随笑而散。
方忠宇挑货郎担下乡很勤奋,有山歌为证:“鸟儿一叫就天光(亮),眼珠(睛)一睁就起床,老婆问我做什么,我为备战备荒忙。”在农村销售群众需要的商品,回来箩筐里也是满满的,装的是杨梅、豆籽、猪骨头、烂锅头、鸡心皮、牙膏瓶、鸡毛、鸭毛、药材之类的,收购价按供销合作社牌价。买卖明码标价,绝不会缺斤少两,很受群众欢迎。
为了方便群众,方忠宇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挑货郎担,具体哪一个月或哪一天开始,谁也说不清楚。风风雨雨20余年,两脚没闲着。挑断了多少根扁担,谁也没统计过。初步算下来,他下乡不少于2000次、行程近8万里,收集与自编的山歌达800首。他挑货郎担下乡卖东西收入达5.4万元,收购农副产品收入达2.5万元。他还用山歌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方老空闲的日子挑货郎担下乡,而沙田逢墟之日,他则在供销合作社的门市部里帮忙。哪个门市部都会去,去的最多是生资门市部。那时,村民穷,没有洗衣粉,肥皂又要凭票,大部分村民买碱粉洗衣服。销价1斤几毛钱的碱粉、大蒜、草籽、菜籽等,一天下来,3个人能卖得上万元。最大的1张票子是10元,光点钱也要个把小时呢。
方老干事从不叫苦,也很少闲着。他常常敲敲打打那些废弃的木箱子,废木柴放到食堂作柴烧,铁钉交公。他化废为宝,住房堆放了30余个纸箱、木箱,分门别类摆放着在外拾来的废旧书报、元钉、铁丝、铁皮、牙膏盒、麻绳等。20余年里,捡拾的废旧物品价值达5000余元。他自己不取分文,全部交给了公家。
方忠宇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团结同志,热心培养中青年干部职工、认真搞好“传帮带”,群众称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
1983年8月24日,方忠宇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记得,也将永远记得,一个挑货郎担为人民服务的方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