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注定与供销合作社有缘。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有7个人都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爸爸是个“老供销”,1950年9月参加工作,1952年10月入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供销合作社人。我们一家兄妹4个,自觉接受革命家庭传统教育,都先后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与供销合作社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供销合作社承担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当时,互助组、合作社风头正劲。父亲一上班,就投身到成立合作社、发展社员入股的工作中。他说:“那时候下乡,全靠两条腿。一条烂铺盖,吃住都在村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1950年底,河南省获嘉县供销合作社刚成立时,共有入社社员15783人,股金只有9702元;到了1957年底,县联社入社社员就发展到110356人,股金达283050元,是供销合作社发展最快、影响最大、成绩最突出的时期。那时,供销合作社对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物价、保障供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大哥是1971年10月到中和轧花厂参加工作的。那一年,大哥才15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县高中。高中开学了,却一直不见我大哥入学报到。学校老师就找到了家里,劝我爸让大哥继续上学。我爸却十分为难地说:“家里太穷了,弟弟妹妹又太小,只有牺牲老大,让他早点上班,才能勉强支撑起这个家。”大哥是含着泪忍痛撕了入学通知书到厂里报到的。他在厂里先干通讯员,后来又当上了棉花检验员,并成为全县拔尖的棉检师。他辛辛苦苦、任劳任怨,一直在厂里工作了45年,去年年底光荣退休了。
我二哥二嫂的命最苦。二嫂在中和供销合作社布匹门市部当营业员,二哥在中和轧花厂当工人。两人都是高中毕业,因为志同道合走到了一起。那时候,供销合作社门市部整天赶着马车上山下乡去赶会。越是到了春节就越忙,不到大年三十或除夕是不会放假的。有一天,二嫂赶会下乡回来,又困又累,不小心感冒了,咳嗽不止。家里人让她到医院检查一下,她说工作太忙,就拖了一星期,大家也没在意。谁知后来二嫂耽误了病情,感冒变成了肺炎,肺炎又转成了肺结核,落下了病根。当时,乡里的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也不先进,二嫂的病反反复复看了9年也没看好,最后并发肝腹水等综合疾病,年仅39岁就去世了。二哥1米8的大高个,身强力壮,是县社篮球队的主力队员。2000年12月2日晚上9点左右,二哥在厂里滤芯车间加班,完成了最后一批生产加工任务,在夜里回家途中不幸发生了车祸,经抢救无效工伤死亡。他年仅41岁,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了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漫长黑夜里。
我是家中最小的一员,今年也52岁了,在供销合作社整整工作了36个年头。其实,我有三次离开供销合作社到别的单位工作的机会,但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获嘉县供销合作社工作。
第一次机会是1983年12月,县电器设备厂招工,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当时,我在县棉麻公司待业青年门市部当营业员,是个临时工。县电器设备厂招收的是全民固定工,我想去厂里上班,但是爸爸不同意,他说:“全家都在供销合作社系统工作,你去厂里上班,没有发展前途,还是把转正关系调动到县棉麻公司来好点。既方便工作,也能照顾家里。”我争不过父亲,只好留在了原单位。
第二次机会是1985年3月,县里成立了司法局,在全县公开招收10名律师。我又偷偷参加了考试,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入选,想转行当律师。父亲认为当律师与犯罪分子接触多,不是好的选择。再加上其他原因,最终也没去成。我当时心里挺来气,但也没有办法,心想:“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无论在哪工作,都能干出一番事业。”于是,我拼命学习、好好工作,不久就被调到县社办公室工作。在办公室,我认真学习写作。功夫不负有心人。县社的信息工作曾获得全县第一,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我也在全县政务信息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第三次机会是2016年9月,县乡换届班子调整,县委宣传部想让我过去专门从事宣传与写作工作。这一次,我在夜里失眠了。回想起在供销合作社工作的点点滴滴,回想起家庭中遇到的一系列挫折和不幸,回想起县社党组织对自己的殷切关怀和信任,回想起刚刚去世不久的父亲,我不禁潸然泪下。父亲再也不会阻挠我调出供销合作社系统了!但是,我不能忘了是供销合作社培养了我、锻炼了我,使我登上了“中国好人榜”,成为新乡市首届道德模范,并获得了新乡市五一劳动奖章。在当前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我又怎能辜负供销合作社的培养、背弃父亲的期望,当一名逃兵呢!我对着父亲的遗像默默发下誓言,请父亲放心,我会留在供销合作社,传承父亲的“扁担精神”,为供销合作事业奋斗终生。
生也供销,死亦供销。这辈子跟定供销合作社,希望能一直到老。
(作者单位:河南省获嘉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