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年来对业界金融科技创新模式的深度观察,毕马威发布了题为《中国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问题与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研究报告。报告以银行业为例,分获客与营销、产品与服务、合规与风控、运营管理及科技基础与研发等五个方面,列举了行业转型面临的20大痛点,并提出对这些痛点的金融科技创新应对思路,与落地实施方案建议。
痛点1:获取高收益资产越来越难
报告指出,传统银行服务往往集中于某些特定领域,其竞争已经白热化,难以实现资产收益的提升。对于传统金融尚未全面覆盖的普惠金融领域,如收益率较高的大众化消费金融资产,还尚待进一步开拓。
报告提出,利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O2O,提供场景金融服务;与领先金融科技机构合作开展在线信贷业务。
痛点2:如何高效吸收低成本资金
报告指出,传统金融业态下,银行主要通过物理网点吸收储蓄。而线上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创新型金融科技平台汇聚了大量小额资金的收支使用,这对于银行形成资金沉淀是一种挑战。
报告提出,以移动计算提供综合化、全景化的个人金融信息服务,低成本吸收资金;为企业提供针对性的人力资源服务,实现企业员工的资金沉淀;利用移动计算,提供个人信用管理服务。
痛点3:如何高效开展金融产品的宣传与推广
报告指出,传统金融业态下的产品宣传与推广渠道,多是通过新闻媒体、中介代理、实体广告和赞助支持等实现,投入很大,但存在着低转化率和高成本的问题。
报告提出,通过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技术,低成本实现金融产品的宣传与推广;基于智能的线上社会化营销,有效拓展金融产品的营销渠道。
痛点4:个人客户精准低成本营销
报告指出,传统的零售金融服务营销,主要是通过线下网点开展的,对于个人客户的获取,不但精准度低,而且营销成本很高,较难实现个人客户的服务增值。
报告提出,通过大数据技术,对个人客户进行标签化刻画与精准分层;通过个性化定价提供高阶形式的金融服务,精准定位个人客户。
痛点5:小微企业客户获客与经营成本高
报告指出,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为小微企业营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使大量小微企业资金流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尽管如此,小微企业仍面对着融资难、财务服务不专业、日常管理成本高等问题。从银行角度来讲,对小微企业的获客和服务成本较高,通过信贷服务、财务和投资服务等带来的收益却很有限。
报告提出,打造支付生态,以低费用、低门槛的便捷服务吸引小微企业客户;通过电子商务的数据积累,驱动小微金融服务。
痛点6:实现小额高频的普惠信贷服务
报告指出,随着技术环境的不断发展,大众金融消费观念不断转变,三方支付、在线信贷、在线投资等普惠金融服务,主要特点就是小额高频。银行需要考虑如何在更好服务大众的同时,实现商业和成本上的可持续性。
报告提出,移动计算与大数据征信的配合使用,助力信贷服务的普惠发展;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信用风险量化模型,实现更高效的个人信贷服务;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加强银行的信息流动和管理。
痛点7:为大众提供高效低价的财富管理服务
报告指出,传统的财富管理服务,往往以理财经理/财富管理顾问为主体,在服务推介、客户管理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人工成本,难以适应现阶段金融服务的大众普惠特征。
报告提出,基于移动计算技术,低成本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打造智能投顾的业务模式,提供高效低价的投资与财富管理策略;引入针对个人用户的智能投研,提高用户的维护与追踪效率。
痛点8:繁琐的支付与转账服务
报告指出,传统支付方式下,交易的处理时间长、费用高、支付安全性差等问题显著,用户即时体验不理想。在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每笔交易都需要在多家机构间进行传送,不但速度慢、效率低,而且交易成本居高不下。
报告提出,利用多种智能支付手段,提升个人消费者的交易效率和服务体验;将区块链技术运用到跨境支付与结算领域,以降低交易时间与费用。
痛点9:个人金融服务的客服与消费者教育
报告指出,随着金融产品类型和金融服务渠道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将闲散资金用于理财与投资,但却对互联网环境下交易与支付的风险了解不足,平易高效的客服与消费者教育十分必要。而传统金融业态下,客服与消费者教育往往需要银行工作人员的大量参与,其营运成本较高,但服务质量及效率却很低。
报告提出,通过智能聊天机器人,打造低成本、高效率、智能化的消费者教育渠道;利用基于高速移动网络的移动客服技术,实现与消费者的实时互动交流。
痛点10:农业金融的低效益与高风险
报告指出,农业经济具有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易受自然因素影响等特征,使得传统农业金融表现出了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农业现代化模式和路径的实现,需要低成本技术支撑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大力支持。
报告提出,以物联网的综合应用,提供现代化的农业金融创新服务;以大数据驱动的基于农业核心企业的农业产业链融资。(未完待续)
(来源:网点行长第一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