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20岁当兵,参加过四打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在抗美援朝中是邱少云的战友,数十次负伤。后在白沙溪茶厂离休。如今90岁高龄,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岁。他就是“老兵”肖崇联——
“我是一个老兵,20岁当兵那年就参加了解放四平的战役,四打四平,两攻两守,败了两场,胜了两场,当然最后还是我们胜利了!”
如今提起往事,肖崇联依然很激动。
身经百战的“老兵”
肖崇联,1927年出生,1947年被国民党抓壮丁到了东北,同年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9月入党,先后参加过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等重要战役,转战大江南北。新中国成立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3月退伍,被安置在湖南省安化县税务局工作,1978年5月调到白沙溪茶厂。1986年离休,享受离休老干待遇。大家习惯尊称他“肖老”,而肖老最喜欢称自己是一个“老兵”。
说起当年当兵的历史,如今已经90岁高龄的肖老依然记忆犹新。肖老的儿女们说,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是他老人家最幸福的节日。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岁,肖老也90岁了。7月3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周年阅兵,让肖老激动不已。过程中,肖老一动不动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盯着屏幕,专注而认真。那些冲锋陷阵、血洒疆场的激情岁月,在他脑海深处清晰地浮现。
肖老表示:“我是幸运的,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湘西剿匪、解放西南等战役,1951年,随我们的湖南老乡74军曹里怀军长参加抗美援朝。”
“老兵”原是安化人
8月5日,淅沥的秋雨带来了丝丝凉爽,缓解了酷暑的炎热,我们来到肖老家拜访。90岁的肖老依然保持着偏瘦的体型,一尘不染的正装穿戴,稀疏的白发梳得非常整齐,除了耳朵有点背,精神依然矍铄,摇着一把蒲扇,坐在沙发上等着我们。一会儿,肖老的老伴——丁花珍老人也从外面回来了。丁花珍老人比肖老小10岁,老两口风雨相伴,走过了62年的岁月。
肖老告诉我们,他出生在安化县小淹镇肖家村一个贫穷的家庭,家中有6个姊妹,3个兄弟,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们三兄弟都当过壮丁。大哥是抽的壮丁(每户一丁),二哥是因家穷自愿顶了别人家的丁,而他则是被国民党强抓的壮丁。那是1947年的正月,还没出十五,当时被国民党抓到时,他还故意少报了3岁,希望能够因为年龄小被放回家,结果还是被抓走了,连姐姐为他煮的两个坨子都没来得及吃。老人说,至今他档案里的年龄还是87岁。
肖老说,原来的安化县政府在梅城,1947年元月他被抓走后,在县里训练了1个多月,然后就被送去了东北的国民党部队。
与邱少云并肩战斗
1948年,肖老随着师长起义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立即投入到解放四平的战斗。1948年11月被编入河北部队,1949年1月补充到正式部队——东北7中队,后改编为解放军第47军130师389团一营一连。
他回忆说,四战四平那一战打得非常艰苦,从北打到南,沿路打着走,不知打了多少场仗,流了多少鲜血,牺牲了多少战友。那时的他年轻勇敢,冲锋陷阵,受了很多伤。老伴指着他右侧太阳穴处酒杯大的疤痕问:“这个疤是怎么弄的?”肖老淡然地说:“炸弹炸的。”“右手肘弯处的呢?”肖老抬起右手,指着那个疤说:“是跟国民党短兵相接时被刺刀刺的。”老伴又卷起肖老的右裤腿,指着上面的疤说:“这是在朝鲜战场上被子弹打的。”看到战争在肖老身上留下的印记,老伴疼惜地指着肖老的头说,“你这条命真是捡回来的。”
“在朝鲜战场,我和邱少云同志是战友,他是在1952年联合国军发起的‘秋季攻势’中牺牲的,我们是同一个部队。从1951年到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不知牺牲了多少战友。抗美援朝胜利后光是寻找战友遗体,处理后事,我们就花了5个月的时间。”
1951年2月,第47军入朝参战,肖老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2年9月,在朝鲜战场,肖崇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肖老所在部队又负责清理朝鲜战场,找寻战友遗体,处理善后工作,1955年2月才回到祖国。
说到这些,老人对自己流的血和负的伤轻描淡写。但话语中流露出了对逝去战友的无限怀念。
解甲归田 最念是茶厂
战争的残酷,考验了年轻的肖崇联,锻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造就了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多年征战,肖老转战南北,经历了数次重大的战役。经过了战火的历练和党的培育,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军人。但离家多年,肖老会梦到家乡的茶香飘飘,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回到家乡,回到他熟悉的茶厂。转业回乡后,肖老与当时17岁的丁奶奶有了自己的小家。肖老全身心地投入税务工作,经常下企业、工厂、农村,扶持地方经济,培植税源,丰富国家财政。他也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发展,特别是白沙溪茶厂的兴旺发展,尤其让肖老高兴。
“在安化,家家有茶,户户都有制茶能手。在被抓壮丁之前,我们农闲时候就做茶。当时的白沙溪茶厂还是国民党政府下的大厂,厂长彭先泽也是我们小淹镇的人,所以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有机会进厂务工,早早学会了安化黑茶的制作工艺。”肖老回忆说。
当兵时,肖老就感受到了家乡黑茶在西北的重要作用。他知道,国家对安化黑茶的重视和政策上扶持,是要维护民族团结、政治稳定。
回到家乡后,肖老有国家税务干部的荣耀,却常想着能调进白沙溪茶厂工作。他从小在屋后茶山种茶摘茶,跟着大人们做茶踩茶,这些是他熟悉的老行当。同时,眼看几个孩子都渐渐长大,家里负担过重,就业也是问题,如果自己在白沙溪茶厂工作,孩子也能被招工进茶厂,学习制茶技术。
1978年,他终于如愿以偿到了白沙溪茶厂工作,直至1986年离休。在茶厂工作的11年里,他搞过生产培植、茶园基地建设、检查茶叶生产等,主持了修建小淹大桥,办了茶厂劳服公司,听从组织安排,尽心尽力。期间,他的子女们也陆续到白沙溪茶厂工作。从此,肖老一家与白沙溪茶厂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传承“老兵”精神 传递革命火炬
老人一直关注着白沙溪茶厂的发展,叮嘱子女们积极努力工作。当白沙溪茶厂兴旺时,老人比任何人都高兴;当茶厂遇到波折困难时,他总是鼓励子女们战争就是坚持守住,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赢得胜利。也许,后代们都遗传了肖老这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执着追求的强大基因,不论茶厂兴衰枯荣,他们都与茶厂捆绑在一起,战斗在一起。
“不论你是在哪个岗位,都要用干革命的精神投入工作。全国解放来之不易,新中国的建设更是任重道远,需要几代人的付出。因此培养好下一代,把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是我们老一辈人最有价值的贡献了。”肖老语重心长地说。
回到白沙溪之后,肖老身体力行将党和部队的革命精神和工作态度带到了白沙溪,给这个地处偏远的老茶厂带来了火热的革命热情。同时肖老的几个儿女也都成长成为了新一代茶人。如今,肖老全家四世同堂,先后有3代17人在白沙溪茶厂工作,大多都是茶厂骨干,老二肖益平还当上了白沙溪茶厂的常务副总经理,为白沙溪茶厂的传承创新、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90岁的肖崇联老先生见证了白沙溪茶厂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变化。经历了78年风雨沧桑,白沙溪依然昂首挺立。目睹白沙溪茶厂10年改制蜕变,振兴崛起,老人倍感欣慰。
2017年6月28日,白沙溪茶厂举行成功改制10年暨建厂78年庆典,特别邀请了老人担当传承火炬手。当天,老人穿上了红色的纪念标志服,精神抖擞,容光焕发,仿佛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踏上战斗的征程,挺直腰板,高举革命的火种,传承着老一代革命战士的期望,一路小跑,传递出第一棒火炬。荣耀自豪在老人的脸上,喜悦在老人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