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以来,郑棉CF1705合约在15600—16500元/吨厢体内宽幅震荡,新疆内外棉纺织厂、贸易商的补库力度虽然低于预期,但支撑棉花现货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10月份以来新疆棉出疆运输不给力和地产棉成配角等现实因素支撑,一些疆内的棉花加工企业、经营商陷入是存棉待沽还是落袋为安的烦恼中。相对2015年9月—2016年4月国内郑棉、棉花现货市场一路直线下跌而言,今年轧花厂、涉棉企业的日子好过很多。
据笔者调查,截至12月上旬,疆内3128级皮棉直接成本约15000—15300元/吨,加上财务费用350—400元/吨,皮棉在库综合成本约15400—15700元/吨,按当前疆内站台棉花的毛重成交价15600—16000元/吨测算,棉花企业虽然没有多少利润但也不至于倒挂亏损。这正是疆内棉花加工企业、棉商对棉花是卖还是留间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多售少存,尽可能把2017年上半年的经营风险降低,其中“双29”、“双30”手摘棉和机采棉可以考虑暂缓出手,但3128、2128以及更低等级皮棉最好落袋为安。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从销售时间上推测,2017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国内棉花需求和消费基本停滞,明年3月6日开始启动国储棉轮出政策。因此如果1月中旬前不集中运出、销售新疆棉,只能等到明年三四月份才有机会,加上5个月的财务费,届时“双28”疆内棉售价要在16300—16600元/吨才与当前持平。
二、目前2017年4月—6月船期澳棉1%关税下的成本在14800—15000元/吨,相较于新疆棉价格上的竞争力很突出。另据测算,截至2016年12月底,2016年棉花进口配额将有20多万吨延至2017年2月底前使用,再加上2017年1%关税内配额89.4万吨,如此以来2017年7月前我国棉市配额相对充足。
三、储备棉并非不能用。从今年5月—9月轮出成交和纺织厂的反馈来看,储备棉品质、可纺性仍很给力,一些纺40s及以上支数棉纱的企业也积极竞拍、拿货,部分大厂甚至保留了棉花进口配额,只采购储备棉、新疆棉配棉纺纱。考虑2017年储备棉轮出量充足,尽管满足精梳纱、高配棉、高支纱需求的量不能确定,但对供应的补给作用突出。
四、棉花加工企业的资金仍有压力。新疆很大一部分轧花厂使用的是农发行、信用社及其它商业银行贷款,必须按月、按比例归还贷款,要在2017年8月底实现“双结零”,资金压力可谓是如影随行,棉花能否存得住值得商榷。同时,相对于自有、融资、合资收购的棉花企业而言,占压近10个月收购资金也不轻松。
五、棉纱、坯布等下游产品压力增大。目前,港口印度、巴基斯坦纱与国产纱的差价已达800-1200元/吨,进口纱涌入国内市场“势如破竹”,生产C32s及以下低支纱的中小棉纺厂已纷纷采取减产、停产应对。印度棉花上市推迟、出口延期以及国内货币政策隐患消除,印度棉收购、加工和出口走上正轨,印度面纱竞争力只强不弱,再加上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出口形势越来越复杂,国内棉纱、坯布带动性上涨力弱。
(摘编自《中国棉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