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物流园区+”要“+”什么?


 

    不久前,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负责人就“互联网+高效物流”等问题作了内容丰富的阐述,回答了“互联网+物流园区”的相关问题;对于人们延伸提出 “物流园区+”要“+”什么的问题,近日,有关物流专家对此做了进一步阐述。

    这位专家称,“物流园区+”是以物流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的市场运作,创新物流过程管理,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连接和优化配置,降低流通成本,提升实体经济运行效率,推动商品增值、组织变革和生态发展,形成以物流园区为基础设施和关键要素的跨界融合新模式。

    概括起来,就是挖掘物流园区新的产业要素,创新物流服务过程,最终融合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聚合产生新的产业集群和生态。

“物流园区+”的重要特征

    “物流园区+”是以园区为支点,站在跨产业层面上发展范围经济的业务模式,是基于物流园区规模化、集约化优势,沿着价值链进行相关多元化的战略扩张,是对既有商业模式的解构和创新。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和发展方式形成于物流企业规模扩张与竞争优势形成的互动当中,形成于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互动升级的过程中,形成于物流与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互动发展过程中,形成于资源要素投入的优化配置过程中。它具有如下六个显著特征:

    园区主导。从物流产业链来看,物流园区所占资产投入比例最高,属重资产投入,但盈利水平并不乐观。发挥物流园区产业枢纽作用,像蜘蛛织网一样,提高网络经济收益,通过物流业务专业化经营,开发多元化衍生服务,缔造以物流园区为核心的更加丰富、综合的生态系统。

    效率驱动。仓储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物流园区是仓储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物流园区+”就是要发挥物流规模化组织化、集成协同作用,变革物流运作模式,形成“枢纽+通道”新的产业组织模式,通过发展物流枢纽经济而实现产业增值的发展目标。

    重塑商品。运输业是生产总过程的动脉。它既是完成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使产品实现消费的必要过程。因此,“位移、服务”也是商品。以成本最优化的方法,为商品提供显著附加价值,同步实现商品交换价值,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增量、增利、增效。

    跨界融合。物流的价值在于跨越组织边界,贯穿人和技术资源,实现产品无缝增值和强化竞争优势。

    开放生态。开放度决定了企业行业命运。物流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生态系统,输入的是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和信息,输出的是商品位移、时间和空间效用、竞争优势,以及物流专有资产。

    万物互联。物流网络、物联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发展模式可以极大地推动中国产品智能制造、智能消费,促进商品间的互联互通,形成万物互联、万业互联。以大数据带动园区发展,提升物流服务价值,加快向“智慧供应链”迈进,促使产业融合和创新空间大。

“物流园区+”要“+”什么?

    物流产业最大的机会在于发挥自身的网络优势、集成优势、服务优势,进而提升、改造上下游产业,改变原有的产业发展节奏和规则。因此,从这六个维度来提升园区自身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物流园区+增值服务”。打铁还需自身硬,物流的本质是基于成本、效率两个维度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商业模式逐步从标准服务下的降低成本扩展为成本约束下的价值创新。物流量的产生和增长的真功夫一定要下在物流业务以外,一定源于跨界服务的有力支撑。

    第二,“物流园区+园区”。物流园区、从业者也有一个连接、联盟的问题,要有开放的格局,创新的视野,推进物流园区跨地区、跨行业合作,建立园区互联、规则共建、信息互通、信用互认、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作机制,不断提高园区业务的一体化、网络化和规模化水平。

    第三,“物流园区+人”。在“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全方位满足人的需求应作为“物流园区+”的重要内容。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

    第四,“物流园区+供应链”。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供应链是物流企业沿着价值链进行毗邻扩张的有效外延。

    第五,“物流园区+双创”。物流园区与“众创空间”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具有高度相同的运营模式和内在发展逻辑。物流园区为创新创业提供土壤、基础设施和产业链的支撑,“双创”又为物流园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动,催生出更加丰富的生态。

    第六,“物流园区+生态”。物流园区本身就是一个微生态。同时,它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为供应链运转提供环境支撑,带动了区域产业集聚。       

    (钟楚文 颜锦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