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我国茶叶市场政策机遇分析
解读“一带一路”政策如何助力茶叶贸易

    编者按:

    2016年即将结束,2017年茶产业将迎来哪些发展机遇?为此,编辑从中国投资咨询网中寻到此文,推荐给各位读者,希望能帮助企业用好“一带一路”的战略红利。

    (一)中国茶叶将迎来进出口贸易发展良机

    “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亚洲在内的26个国家和地区合计44亿人口,GDP规模逾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世界的63%和29%。这一地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地区,饮茶成为当地国民的生活内容,形成了相应的文化。这数十亿饮茶人口的背后蕴藏着广阔的市场和巨大的人口红利。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茶叶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茶叶消费主要以红茶为主,全球红茶消费额占茶叶消费总额的60%。“一带一路”地区除中国以外,也以消费红茶为主,而我们国家出口茶叶中,绿茶的比例占到了80%以上。但是随着“一带一路”地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茶叶消费结构也有望从现有主要消费红茶转变到多元化消费模式。同时绿茶作为世界公认的六大保健饮品之首,必将能开拓更多新的市场,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

    (二)中国茶叶进出口前景展望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大力支持,亚欧各国元首、首脑纷纷前来中国探讨开展广泛交流合作,推动经济互利双赢发展的机会。在这一战略部署下,开展茶叶进出口贸易前景广阔。

    1.中国茶的特殊属性必将有助于再创“茶叶之路”新辉煌

    “一带一路”以丝绸(茶叶)命名,就是以和平开路。中国茶是载誉和平和谐使命的最好载体。中国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优秀文化精髓,有很强的包容性、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增信释疑、构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润滑剂,传播中华文明,增进和平友谊的特别使者。中国茶的这些国际化属性,有助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再创“茶叶之路”新辉煌。

    2.贸易便利化为“茶叶之路”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贸易和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传统领域,也是大有可为的重中之重。“一带一路”地区将借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成功设立的经验,解决投资贸易便利化问题,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这也将为“一带一路”地区之间开展茶叶贸易提供极大的便利。

    3.跨境电商推动贸易便利化

    据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9%。可以说,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大大推动了贸易便利化的提速。随着国家对跨境电商各种支持政策的持续出台,特别是在跨境电商领域各个环节的税率问题以及通关问题上的突破,中国茶叶进出口电子商务贸易也必将取得新的突破。

    (三)如何在“一带一路”政策下走好“茶叶之路”

    1.加大开拓国际市场力度,提升中国茶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一方面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各主要茶叶消费国和茶叶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我国茶行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建立集会展、物流、咨询、采购等于一体的茶业推介、宣传、交易平台。要注重龙头企业及品牌的培育和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开发和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把深加工产业链延伸到保健品、化妆品等健康产业领域,以满足各国人民多元化的需求。

    2.加强市场研究,不断适应国际茶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新趋势。要以国际市场消费需求推动出口市场结构调整优化,及时捕捉各类出口茶叶市场的动态信息,重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销市场与一般市场、传统市场与新型市场不同的饮茶习惯、口味和消费需求,并区别不同国别地区消费者对中国六大茶类的爱好和需求,有针对性选准重点国际市场和合作伙伴,建立特色营销网点,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扩大中国茶的市场占有份额。

    3.加强管理,保障茶叶优质安全。中国茶企要想真正在“一带一路”政策下大有作为,首先要练好内功。国家相关部门加大农药监管力度,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倡导适度规模化经营,适应新常态发展;加强产销学研结合和内外需结合,搞好行业自律、预警平台和茶产业链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强化种植、加工、收购、包装、仓储、运输及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保障茶叶出口优质安全。

    4.不断提升茶文化的融合引领作用。茶与茶文化在传播积淀中,融合和发展了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域的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国茶要走出去,就要研究了解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创新中国茶道茶艺的程式和内容。同时通过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各种展览展销会等,组织赴重点主销国家地区开展交流推介活动,把中国茶文化理念更加广泛传播,与国外的茶文化相融合,提升我国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中国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