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淅川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依托“党群扶贫+”小额贷款品牌,建立起县委政府主导,农信社为主体,多部门联动、强要素聚合、全方位覆盖的精准扶贫体系。截至7月底,农信社审查符合“党群扶贫+”小额贷款条件3146户,发放农户脱贫助力贷691户2072万元,产业扶贫助力贷17户3290万元。
把党组织和职能部门组织优势、基础优势和农信社资金优势有机聚合。一是制定专项意见。该联社就信贷精准扶贫工作向县委政府专题汇报,主动担起精准扶贫重任。由县委政府两办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党群扶贫+”小额信贷的实施意见》,联社配套印发《“党群扶贫+”小额贷款实施细则》。二是建立专门组织。县委、县政府成立淅川县“党群扶贫+”小额信贷领导小组。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部门和15个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联社设立精准扶贫事业部专门负责“党群扶贫+”小额信贷工作。
根据扶持对象的特点,定制两款产品。一是农户脱贫助力贷。扶持对象是有贷款意愿、还款能力、创业就业潜质和完全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支持发展种植业、加工业、旅游业等项目。贷款额度3万元以下,期限3年以内,根据项目生产经营周期确定贷款期限,月利率3.95‰,县财政按季据实贴息。二是产业扶贫助力贷。扶持对象是带富作用明显的农业小微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额度50-300万元,期限一年,月利率6.45‰。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龙头企业+产业+就业”扶贫模式。
农户脱贫助力贷采取信用贷款模式,在简化手续的同时设置两条“保险绳”。一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县财政局在联社建立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专用账户,按投放农户脱贫助力贷总额15%的比例注入补偿资金,首批5000万元已到账。二是建立项目担保机制。乡镇包户干部、村组干部作为贫困户贷款的项目担保责任人。项目贷款前由县扶贫办副主任、县联社精准扶贫事业部副经理、乡镇信用社主任和经放员、乡镇扶贫办对贫困户开展四方会审。对四方会审认定的贫困户,农信社入户调查核实,符合条件的建立档案,照相备案,办理贷款。
把定点帮扶的上集镇草庙沟村打造成为全县精准扶贫的亮点和示范观摩点。一是基础帮扶。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驻村开展工作。对33户贫困户分包到中层干部一对一帮扶,帮助选致富项目、介绍务工岗位、送技术信息,重要节日上门慰问。二是产业扶贫。对符合条件的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助力贷51万元,发展养牛、种菜、板栗等项目。该村学林家庭农场流转土地300余亩,使用产业扶贫助力贷200万元,安排21个贫困人口就业,人均月收入1600多元,提前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