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农商行因为一个“打屁股”事件着实“火”了一把,平时少人关注的农商行总算上了回头条,可惜这头条上得并不光彩。
据报道所说,被打屁股的员工是在参加一个内部培训时,因为在分组竞赛中输掉了比赛而遭到这样的“另类惩罚”。也就是说,这本质上是一场约定好的游戏,而“打屁股”正是这场游戏中的惩罚规则。
既然如此,为什么一场“败者受罚”的游戏也会引发如此轩然大波?细想也不难理解,因为那板子够大够厚,被打的部位也让人难以接受,有辱人格。总之,培训方法简单粗暴,打的是员工身体,伤害的是员工尊严,折射出的是企业文化的浅薄。
不过生气归生气,冷静下来,笔者想问的是,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混乱的培训市场和奇葩的培训手段在银行圈有了生存的土壤?
答案其实很简单,银行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互联网金融打击着农村金融传统模式、同行业竞争抢夺着农村金融的市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每天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提高经营业绩……
这种压力具有强大的传导性,银行管理层高度重视经营业绩的持续提升,加大培训力度自然成了提升业绩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一些形式疯狂的业绩考核培训自然可以大行其道。
这几天,大家都在为那8位挨了木头板子的员工打抱不平,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那块木头板子背后真正可怕的板子——“市场的板子”。
木头板子最多会让咱的屁股疼上一阵子,可“市场的板子”真要是发起狠来,却很可能是致命的。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句大实话。日子不好过的银行,为了在市场上“不落后挨打”,在培训上就会不惜成本、不讲方法。其实,提升竞争力本没有错,但要用触及灵魂的机制激发员工斗志,而不是让冰冷的板子凉了员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