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6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政和铁山问白茶

□ 洪 治

    5月4日上午,我和朋友一行3人从黄山北出发,乘车路过江西婺源, 1小时22分钟即到达武夷山北站。然后,租车前往距离武夷山140公里的政和考察。政和、松溪、建阳、福鼎等是福建白茶主要产地。

    政和县产茶历史悠久,宋朝时红极一时,宋徽宗御赐年号为县名。据史料记载:政和产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末五代时期,与宋元时期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北宋时期所制龙团凤饼名扬天下。政和早在宋朝时就已发现野生白化种茶树。宋徽宗《大观茶论》指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大观茶论》中的白茶,是以野生白化种原料所制的蒸青绿茶,但是有人误将此作为“政和是白茶原产地”的依据,是很荒唐的。文中只字未提晾晒萎凋的白茶工艺,是故此白非彼白,不可鱼目混杂。政和大白茶历史不长,原产政和铁山乡,仅栽培100余年。

    在政和,巧遇故友谢雄,谢总是政和人,在长春经营茶叶多年。他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并带我们参观杨丰先生位于铁山的隆合茶叶公司。铁山镇素有“闽北竹乡”之称,地处闽浙交界,是闽东北通往浙西南的咽喉之地。杨丰先生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均有很深的造诣,坚持用传统的晾晒工艺制作白茶,十分难得。他设计的廊桥式晾青车间有利于通风采光,公司整体呈四合院形,建筑、装修及装饰很用心、很有品味,颇具地方特色,让人眼前一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品尝了杨老师的多款白茶后,发现与普通政和白茶和福鼎白茶相比,在香气、滋味上确有独到之处。杨老师主张白茶室内萎凋应该在72小时以上,八五成干后移出室外暴晒至全干。生产过程低碳环保,只是生产周期偏长,生产效率很低,需要占用大量场地。另外,杨丰先生提出萎凋过程中,茶叶夜间吸收空气水分回潮,“一吐一纳有利于白茶品质形成”的观点是否科学值得商榷,我不敢苟同。

    第二天,谢总带我们接着参观铁山镇其他茶企。为节约场地、提高生产效率,多数茶企现在普遍采用萎凋槽热风萎凋,杨丰老师谓之“吹干的白茶”。我个人觉得这不失为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因为春季雨水多、气温低、空气湿度大,自然状态下72-96小时内也很难晾晒干透。尊古,我们是学习古人千百年传承积累的文化精髓,但绝不能拘泥受制于古,否则人类如何进步?只是有些企业卫生条件堪忧,制茶的细致用心方面与杨丰老师不可同日而语。从茶产业宏观上看,政和虽然拥有生态环境优越、茶种品质良好、产茶历史悠久、茶文化积淀深厚等众多利好条件,但是政和经济仍然比较落后,无论是茶产业的总产值(10亿元),还是茶企数量(100家)和规模,以及茶叶的效益、茶农的收入,都与福鼎白茶产业(总产值28亿元、茶企近400家)相去甚远,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政和白茶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