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本茶叶专著,由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共有十篇: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内容涉及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等。《茶经》已经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谈中国茶,就会涉及茶文化,就不可避免地要谈到《茶经》。
今天,我们要重振茶品牌,也要谈茶文化,同样要触及《茶经》。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似乎多谈一谈茶文化,中国茶业就能立即冒出几个强势品牌。果真如此吗?
试问,有多少人喝茶主要是因为中国茶文化?有多少谈茶文化的人系统思考过中国茶文化?……有多少喝茶的人知道《茶经》?有多少知道《茶经》的人认真研读过《茶经》?……有多少喝茶的人知道,除了《茶经》,还有《续茶经》?……有多少人送“茶”是为了送“文化”?有多少喝茶的人是为了追求“茶道”、享受“茶文化”?……
类似的问题我们可以列出一箩筐,但是,就当前状况而言,在众多的茶叶消费者中,能够给出肯定答案的人一定是少数。更多的人喝茶,或是出于一种简单的生活习惯,或是为了养生,根本不会去主动思考深奥的“茶文化”。
《茶经》能让消费者爱上“茶”吗?
当前,“有钱又有闲”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不是每个人都有空闲去附庸风雅,舞文弄墨。换句话说,附庸风雅也是一种“奢侈品”,同样需要资本做后盾。“多少脸孔,茫然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什么?为了生活,人们四处奔波,却在命运中交错。”童安格一首《把根留住》生动地唱出了生活的忙碌与艰辛。但是,工作繁忙、竞争加剧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一天天提高,生命也是一天比一天珍贵,身体健康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茶作为一种饮品,对身心健康都有帮助。于是,大部分疲于奔命的消费者为了身体健康,开始了喝茶,并渐渐成为一种习惯。对于这些消费者来说,“茶文化”并不是促使其喝茶的关键原因。而且,只要认真做一做市场调研,你就会发现这部分消费者要占多数。换言之,《茶经》所代表的“茶文化”,并不是消费者喝茶的第一原因。即使有人最初是因为“文化”而尝试喝茶,也很难因为“文化”而坚持天天喝茶,更很难因为“文化”而爱上“茶”。
可能有人会提出反对意见,可口可乐代表着美国文化,所以很多人去喝可口可乐。实际上,可口可乐最初是一种提神醒脑的饮料,而后才逐步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文化是其品牌发展的一种结果,而后又反作用于品牌,推动品牌向更高层面发展,但文化不是其品牌最初成功的根本原因。可口可乐到中国来,具有强大的品牌势能,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喝可口可乐,尝新求洋者居多,受广告诱导者居多。当然,也有人会对可乐上瘾,进而离不开可乐。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美国人F·巴特曼就在畅销书《水是最好的药》中明确指出,常喝可乐会对身体有害无益。许多健康意识觉醒的中国人也开始对可口可乐敬而远之。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维多利亚宣言》已经将绿茶作为六大健康饮料之一,因为绿茶含茶多酚,有抗癌、增加血管柔韧性、坚固牙齿等作用,其他五种饮料是:红酒、豆浆、酸奶、骨头汤和蘑菇汤。
当然,必须指出,《茶经》第一篇就有关于茶之益处的论述,但是,我们提及《茶经》,却把重心放在了“文化”上,而不是茶之“根本”上。可见,陆羽当初是用心良苦,后人却有将大厦建在沙滩上之势。换言之,笔者认为要重振中国茶品牌,我们必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思考,先将中国茶与消费者的“身家性命”结合在一起,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适量喝茶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不能总是在文化上夸夸其谈、耀武扬威。
然后,我们再根据各类消费者的种种差异,一步步对其进行引导,帮助消费者了解中国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让消费者在身体健康的同时,理解茶叶蕴含的人生哲理,逐步获得心理上的健康,乃至灵魂上的健康。
《茶经》是“文化”还是“老化”?
现在有很多专家,很擅长挖掘历史,吃祖宗饭,这本身不是什么错。但是,笔者认为当今的消费环境不是几百年前的消费环境,当今的消费者也不是几百年前的消费者。
几百年前,相隔两地的恋人是飞鸿传情,“明月寄相思”,相见时难别亦难;今天,相隔两地的恋人是电话传情,“视频寄相思”,“微信视真身”,相见时“易”别亦“易”。而且,今天的这个“别”可以是“分别”的“别”,也可以是“移情别恋”的“别”。
俗语说,“换恋人如换袜子一样勤”。这句俗语不仅昭示着人心的浮躁,更昭示着人心的变迁。我们不能只看到“人心不古”,我们必须看到:要塑造茶叶品牌,就必须关注人心的变化,关注消费者的变化以及关注消费环境的变化。所以,笔者认为,重振中国茶品牌可以“挖古墓”,可以吃祖宗饭,但绝对不能只吃祖宗饭。
进一步而言,如果我们只知道自豪地说,中国茶始于神农,兴于唐宋,中国茶历史悠久;只知道四处标榜中国有《茶经》、《续茶经》、《大观茶论》、《茶录》、《茶史》等茶叶专著,中国茶文化底蕴无比深厚,他国只能望尘莫及,那么,笔者认为,我们重振中国茶品牌就只能是一种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及。
一千多年前,我们就发明了火药,但是,洋人学习后,用其制造枪炮,入侵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践踏并蹂躏国人一百多年。
文化浓郁的法国香水来到中国,就象征着档次和品味,一小瓶香水可以轻轻松松地卖过1000元,但是,远远比法国香水文化悠久的中国茶文化,却未能有效帮助中国茶叶在国际上成为顶级茶叶的标志,甚至出口的价格还要低于印度、斯里兰卡等“后来者”。所以,笔者认为不管其中有多少“隐情”,这种对比都值得每个中国茶叶企业思考。
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历史不能再度重演。中国茶叶企业必须审时度势,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否则《茶经》之类的典籍就只能是一种“老化”,无力发挥“文化”的巨大作用。
“十三五”规划也将“创新”定为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是一个品牌的灵魂。中国茶叶若不能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创新,也就等于没了灵魂,重振中国茶品牌就只能是一种空谈。我曾针对中国茶品牌现状提出中国茶战胜洋品牌的关键在于四个字:以“合”为贵,而“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创新”。
要做强茶叶品牌,尤其是整合免费资源,低成本塑造强势品牌,我们就应该直面现实,与时俱进,暂且放下《茶经》之类的文化经典,走出“故纸堆”,走出“电脑”,走出“书房”,认真了解茶叶的消费情况,关注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重新审视国际和国内环境,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想方设法以“无中生有”的方式去创新,从市场一线探索中国茶品牌的复兴之路。
(作者系品牌实战权威导师,中国网现代农业频道首席品牌顾问,中国策划学院品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