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三秦、服务‘三农’”,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贡献力量,现已发展成为陕西省营业网点最多、服务覆盖面最广、业务规模居前、经营机制灵活、结算手段先进的现代化金融机构,是支持当地经济,尤其是“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服务“三秦”
打造陕西人自己的银行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陕西信合重点加大对农业示范园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截至2015年末,陕西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2061.36亿元,占全部贷款份额的76.3%,较年初增加173.16亿元,增幅为9.2%。
助力农民致富。2015年,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带领各基层行社走“小零实散”的信贷支农路线,做实农户小额贷款;积极推出“三权”抵押贷款业务品种,解决农民贷款难、抵押难的问题。截至2015年末,陕西省农信社农户贷款余额达1543.76亿元,较年初净增103.09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7.18%。
满足民生消费需求。陕西信合在做优做实“家乐卡”贷款的基础上,2015年针对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以及企业有固定收入人群研发推出了“工薪贷”业务,满足个人消费需求;投放受灾地区基础建设、农户住房以及学生助学贷款,全力支持当地群众开展灾后重建和恢复生产工作,为“保民生、促和谐”发挥积极作用。截至2015年末,陕西信合个人贷款余额1643.22亿元,较年初增加106.01亿元,发放“工薪贷”消费贷款2.31亿元。
扶贫攻坚
打造服务城乡的普惠银行
陕西信合积极探索商业化、可持续金融扶贫模式,致力于改善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以及落后革命老区的金融环境,使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百姓。
制定完善扶贫政策。2015年,陕西信合出台了《关于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支持我省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意见》等制度,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创新金融产品,跟进金融服务,加强考核考评,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陕西信合通过创新扶贫模式,建立风险补偿长效机制,推行“基金+贴息”担保模式、“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保障模式和“服务+技术”支撑模式,不断加大贫困地区、贫困户的信贷投放力度。截至2015年末,陕西信合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12.19亿元,占该省金融机构发放总额的47.7%,扶贫贷款惠及乡镇1109个、行政村8236个,涉及省级扶贫重点村3600多个,为贫困地区群众发展产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做实做好普惠金融。陕西省农信社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金融服务已覆盖该省所有金融服务空白乡镇;拓展助农服务E终端对京东电商平台的产品展示销售和支付结算服务功能,充分融合了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和农村经济产业链。截至2015年末,陕西省农信社共布放助农服务E终端设备1.3万余台,累计共发生交易600余万笔,交易额34亿元;与京东合作建立“金融+互联网”综合服务点248家,有效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优化服务
打造群众满意的百姓银行
陕西信合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精益求精”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做好客户服务,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陕西省农信社完成了客户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并全面投入运营,支持80名客服代表同时在线;启动了网上在线客服、手机客服和微信客服等服务渠道建设工作,不断增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丰富电子银行服务渠道。陕西省农信社完成了富秦IC卡系统升级工作和银行卡助农业务跨行交易改造,不断完善富秦卡和POS收单系统;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通过与支付宝、腾讯、网银在线、银联在线等第三方公司的合作,逐步开通了富秦借记卡微信支付、手机QQ支付、财付通、京东支付、京东快捷支付以及百度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工具。截至2015年末,该省农信社累计发行银行卡2284.7万张,布放自助设备3587台,拓展特约商户近3万户,布放POS设备3.3万台,网银注册客户186.1万户,手机银行注册客户323.5万户。
成就员工
打造员工成长的幸福银行
陕西信合秉承“以人为本、人才强行(社)”的人力资源发展策略,不断强化员工教育培训,积极搭架展示风采平台,完善多维度绩效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有效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成就感和认同感。
完善员工培训机制。陕西信合对广大员工开展分类分层的培训教育,通过实施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灵活开展现场模拟和沙盘演练等组织和教学活动,提升培训效果;启动了网络学院建设和内训师选拔工作,2015年共开展高级管理人员、风险管理、电子银行等多个项目培训,举办培训班30多期,累计培训员工2293人次。
不断优化队伍结构。2015年,陕西信合为各基层行社招聘2000余名新员工;选招熟悉“三农”工作、热爱农村金融事业的优秀大学生村官204名;在全省211院校网站发布了科技人员招聘公告,招录7名高学历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