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互联网来了 农民离电商还远吗?


图为大同市新荣区堡子湾乡木耳示范地生长情况。

    编者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过去的2015年里,“电商”无疑是最火的事情。这一年中,农村电商、农资电商开展得如火如荼。那么,作为其消费主体农民是如何迎接这一新事物的?现阶段农民会买账吗?在春节期间,本报记者回到家乡,走乡镇入村庄,串街巷访农家,记录了各地区“互联网+”带给农村的变化。本期让我们把镜头对准他们,一起来看一看电商在农村的发展与境况。

    河北迁安:农村电商摸着石头过河

    □本报记者 刘 颖

    “互联网+”这个词在2015年非常火爆,各类行业APP的数量也是爆炸似的增长;除了在实体店争抢客户资源,互联网抢占客户资源的程度也是白热化的,这种抢占客户资源的行动也逐渐开始向农村铺开。

    以河北迁安市为例,2015年市区内新兴了一批农村电商县级总店。淘实惠迁安市场开拓经理任明阳对记者说:“淘实惠是全国性质的电商,2015年4月,淘实惠入驻迁安市,当地第一家县级总店建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基层已有70家加盟店,其中有4家在镇上,剩下都在设在村里。因为刚刚起步,这些分店都是以‘实体店+网络销售’为主的。当然,加盟店我们也是要考察的,其一,加盟店在村镇里要有威信;其二,店长有互联网思维,或者对互联网有兴趣;其三,店长业绩比较好的。”当记者提及进货渠道时,任明阳表示,淘实惠整个链条上的产品都有,包括化肥、种子等农资产品。“当然,考虑到农村电商在当地刚刚起步,加盟店的进货方式以‘自己原有的+淘实惠链条’两种进货渠道并存的。我们的想法是整合当地的批发商,所有店长都可以通过一个大平台去下单,不像现在这么分散了。”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物流以及农村群体的特殊性等原因,电商在农村的进程困难重重。其一,农村范围广大且分散,物流运输存在一定困难;其二,选择网购的农村人有限,40岁以上的人对网购持无所谓的态度,而且因为对产品不能实体可见,有些农民还是拒绝的,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眼见为实,手摸为据。

    对于上述问题,任明阳说:“我们其实已经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小件产品我们会送到加盟店里,大件产品我们都是送到家里并负责安装的,包括还有售后服务。但是物流方面确实是我们发展的困难之一,毕竟所有的产品都需要我们自己运输,物流成本特别大,不过随着发展,未来我们希望加强与下游店长的合作,让他们参与物流配送,来减少我们的运输压力。”与其他网购平台不同的是,他们主要面向广大的农村市场。任明阳说:“我们每一个加盟店都有一个电子屏,农民可以在电子屏上交易,操作非常简单。考虑到农民群体认知的特殊性,目前付款方式还是店长代付,然后农民再给店长现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所有的事情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记者认为,农村存在的商机是巨大的,淘宝当年也遭到各大品牌店的拒绝,但是电商发展到现在,大品牌都主动进入天猫商城。虽然在农村发展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应该看到未来的发展之路,未来10年,随着职业农民的兴起,这些群体都将是潜在的商机。任明阳对农村电商充满信心,但他同时也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他说:“说实话,做电商前期都是赔钱的,若有政府帮扶会更好。希望政府能给予我们官方认证身份,让更多的农民信任我们,让电商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民,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山东德州:消费主体老龄化制约农村电商发展

    □本报记者 童 玲

    近几年,农村电商被炒得火热,很多电商巨头也纷纷开展了“下乡刷墙”活动。但是开展情况具体如何呢?记者带着这个疑问,于春节期间来到了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徽王镇任家村和王集村展开了调查。

    当地地处鲁西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近些年这两个村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或在市里安家,种地的主体主要是50岁以上的老人,平均一位老人要管理10亩左右土地。任庄村61岁的村民张德贵介绍说:“我的两个儿子都在德州市里做生意,他们的土地平时由我们老两口照看,只有收获季节他们才会回来收割。”

    当被问及平时是否通过互联网平台购买农资产品时,张德贵说他从未从网上购买过农资,一是因为年岁大了,摆弄不了电脑;二是网费太贵了,一年要700多元,平时老两口都用不上,只有孩子回来时才用,一年交好几百块钱网费不值得;三是,网上的东西并不一定比集市购买的便宜,去年“十一”,孩子们回来看到他们买的装玉米的袋子,就在网上查了查,只有购买到一定数量才包邮,价格也不便宜,而且还要等好几天。

    经过深入交流,王集村青年村民杨文亮也对记者说出了自己对农村网购的看法:“农村网购要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一是多数农民年龄偏大,操作电脑不方便;二是,农民对网络的认知要转变,尤其是农资产品,提供者要敢于在网上卖,需求者要敢于从网上买;三是假货追责问题,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不等同于衣物,资金大,检验周期长,只有用了才知道是否管用,所以老百姓喜欢从熟人手里买东西,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谁也不好意思卖假货给你。”

    上述情况在当地不在少数。所以说,农村消费主体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作为尚未被完全开发的电商半荒地,农村市场虽然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但要想真正深入到农村市场,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河南封丘:农民搭上互联网“快车”

    □本报记者 蒋 政

    一条微信消息,成功销售面粉2500斤。这个春节,谢洪超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威力。

    今年春节,在外地经营面粉生意的谢洪超,回到了河南省封丘县的老家过年。因为原料全部采用优质小麦,他的生意向来很好。不过,令他诧异的是,春节期间,他的一些老客户给他发来微信,表示要预订他的面粉,并催促年后赶紧发货。

    “后来我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谢洪超告诉记者,“老客户用我家的面粉做成了馒头招待外地的朋友,结果人家‘一见钟情’,非要买一些我的面粉。”颇具商业头脑的谢洪超发现了商机,当即就在朋友圈做了一次推销活动。“凡是通过微信购买我的面粉,我都给予一定的优惠。”谢洪超说。结果,不到三天时间,他已经预售出2500斤面粉。

    “真没想到朋友圈的威力有这么大。来年,我要申请一个网店。在做实业的情况下,搞搞微商,争取多条腿走路嘛。”他兴奋地说。

    而孟乔已经走在了谢洪超的前面。他在封丘县黄河滩区办了一个养猪场。今年猪肉市场行情走好,他一点也不为销路发愁。临近年关,他开着拖拉机,载上猪肉,赶集叫卖。记者发现,孟乔在猪肉上面都印上了微信二维码,赠送的手提袋也是自己专门制作的,上面印有自家猪场的信息。“扫描这个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们猪场的微信公众号。我们会在这里面不定期更新猪场的动态和市场信息。大家也可以通过这个入口进入我们的微店,购买我们的产品。”据他介绍,2015年,通过微信这个平台,他的销量至少增加了一成。

    记者走访发现,互联网正在悄然融入到当地农村的生活当中。抢红包、微信拜年、网上购物等早已被村民熟悉掌握。同时,当地的农村电子商务方兴未艾。公开资料显示,封丘县在2015年被商务部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并围绕 “互联网+”产业,积极搭建以“地方特色馆+县级运营服务中心+乡村服务站点+各种便民、利民服务”为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该项目主要包括封丘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乡村服务站点、仓储物流配送中心、电商人才培训中心等。2015年7月,该县投资5亿元,建设占地100亩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利用现有的4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升级改造成为封丘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该县电商产业园各功能区域建设已全面启动,哈哈农庄、云书网县级运营中心以及总投资5000万元的生命果有限公司电商运营中心已建成并相继投入使用。电商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将完成年销售额3.6亿元,发展乡村电商服务站点400个,培训相关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形成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配套服务更加完善、产业发展更加集聚的农村电子商务新格局。

    黑龙江肇源:三次网上卖农机

    □本报记者 刘一凡

    过年的时候,同学小许给我讲了一个他家里的故事。

    小许的老家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姑父要卖掉自家玉米脱粒机和铲车,习惯性地找小许的父亲老许打听。老许是亲戚里的“能人”,虽然也在家务农,可儿子小许在大城市从事计算机工作,老许又是个活络性子,耳濡目染,成了亲戚圈里的“万事通”。老许提议:把脱粒机放到网上卖!

    “能行吗?”小许的姑父有些没底,“要不就像以前一样,在咱这几个村打听打听?”

    “先试试!”老许想着电视上买卖二手物品网站的广告,打开了电脑。

    这两年,村里多数人家都装上了宽带,老许家的电脑就是去年小许回家过年买的,花了5000多元,电脑里装了电影、游戏、视频软件等等。过年的几天里,小许或是陪着老许玩游戏,或是陪母亲看电影。

    虽说有过不少次网上购物的经验,可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卖东西,老许也有些忐忑。“在这呢,免费发布信息。”老许正襟危坐,认认真真敲着键盘:“铲车脱粒机九成新。”

    “价格定多少?”老许问。

    “7万吧。”自家机器才用了一年多,小许的姑父估摸着出了价。

    “输入手机号……填写验证码……好了!”老许指着屏幕给小许的姑父看,“咱家的就是这个,人家看见了就会打电话。”

    过了几天,小许的姑父找老许唠嗑。

    “要的价低了。”小许的姑父说,“当时寻思着低一点,买的人多。这几天还真接了两个电话,还有个齐齐哈尔的,就是价太低没谈拢。”小许的姑父想着以前买卖机器只能在临近村子打听,没想到280多公里外也有人看上自家机器。“小舅子,你给看看网上都咋卖?”

    老许又打开了电脑。

    “8万6,9万,11万……便宜了!”小许的姑父连连感叹,“咱都没想到看看别人的,人家都卖得贵,咱也卖贵点!”不待提醒,老许又发了条帖子,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老许的介绍语顺溜多了:“卖玉米脱粒机,铲车全套出售,9万。”

    今年过年小许回家,老许得意满满:“你姑父要卖脱粒机,我给放网上了,你姑父老接电话呢,前两天还有个齐齐哈尔的!”小许来了兴致,连忙翻出帖子来看。

    这一看给小许乐坏了。

    “爸你可真实诚,介绍就这一句话,也没个照片啥的,再咋说你也多写两句啊。”小许说着,点开帖子进行修改,添上了脱粒机品牌、购买时间、出售原因等细节信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介绍多写点,想买的人才更多。”小许说。

    老许连连点头,小许就拉着老许出门:“走,咱上姑父家给脱粒机照相去,有了照片,买的人更有兴趣!到时候机器卖出去了,让姑父给咱俩发红包!”

    有了脱粒机的照片,打电话咨询的人更多了。肇源县今年种玉米的人多,小许姑父最终改变了主意,脱粒机自家留着用,不再出售。虽然并没有买卖成功,但上网销售为脱粒机带来了新市场,让小许的姑父切切实实地体验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老许网上交易的思维,折射出越来越多的农民搭上了“互联网+”这趟车,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农产品交易、农机交易思维模式。对老许和小许姑父这样的农民而言,网上销售自家田地里的蔬菜瓜果、农机农具,换来真金白银,也许比网上购物更符合他们的需求。互联网这股春风,正在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

    山西大同:“家庭农场”上微店  网上卖起农产品

    □本报记者 李 阳

    文文静静,戴着眼镜,交谈中,一会儿普通话,一会儿方言,手里拿着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两脚却沾着泥土行走在田间地头,不时地蹲下查看作物长势。他就是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食用菌协会会长杜海利。

    毕业于兰州商学院的杜海利,放弃了国有企业的稳定工作,选择回到山西老家研究推广食用菌技术,并与当地的农民合作社合作,着手创建本地品牌。“现有黑木耳示范基地20亩,种植木耳的农户有39户,以合作的科蕾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黑木耳开启了新的增收模式。合作社现在主要从事食用菌和本地特色山野菜、小杂粮的生产和销售,希望把建基地、搞加工、促销售变成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还注册了‘科蕾黑木耳’商标,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合作社不仅产品越来越规范化,带来的效益也比以前增加很多。”杜海利向记者介绍起了新荣区黑木耳的发展情况。

    对杜海利来说,现如今不只是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还顺应了电商的潮流,走起了“农业+互联网”的路子,创建了自己的“科蕾农场”微信店铺,合作社的产品通过朋友圈分享打开了销路。“在手机上购买农产品,比在电脑上网购更为方便,填写收货信息,通过手机支付,很快就完成了购物流程。” 杜海利说。

    然而在互联网产业激烈竞争的今天,要想在众多的农产品微店里做出影响力又成了摆在杜海利面前的一道难题,为此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给自己的微店做宣传,发动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来购买自己培育出的木耳,以前的老客户她也会试着让他们在微店里直接下订单,很快客户就感受到网购的方便,杜海利的微店现在每个月可增加2000元左右的销售额。

    “现在我们的农产品在网上卖的还行,年前因为过节的原因,大部分快递停业了,所以很多客户下单后只能等到年后才能发货。”杜海利说,靠他们自己力量宣传销售远远不够,现在他们正与几个大型的电商谈合作,他希望自己的农产品不仅是在微店上销售,还能在苏宁易购、贡天下、乐村淘、京东、中农惠网等大型电商平台销售,让山西的农产品走向全国,争取帮助更多的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北京平谷:农民眼中的农村电商

    □本报记者 贾然然

    除夕辞旧别样过,鞭炮声中话丰年。春节间隙,茶余饭后,老乡们聚在一起除了相互祝福,更多的则是在一起相互学习,讨教如何将自己来年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如何增产增收。北京市平谷区主要以种植桃树为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平谷区的桃子口感好、产量高,远销世界各地,大桃名副其实地成为平谷区的形象“代言人”。

    出生在“大桃之乡”的我,虽然没能亲自感受到过耕作收获的乐趣,但我的爷爷可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每每看着自己苦心经营的桃子挂满枝头时,都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并亲切称它为“摇钱树”。是呀,每一位农民都怀揣着梦想,树上结的每个桃子都发着光,都孕育着希望。

    众所周知,桃园春季管理的好坏,对翌年的生产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听爷爷说,每年春节期间,村子里都会组织一场人数不等的活动,专业术语就叫“专家讲堂”。活动会委派专家以及村子里的种植能手直面交流,答疑解惑,为明年的丰收打下良好基础,活动现场也就成了大家互相学习的平台。于我而言,就有机会跟大家聊聊农资那点事了。

    镜头一:60岁以上群体

    虚无缥缈的电商  看不见摸不着

    新年新气象,而我的采访核心也围绕着

    新热点——农资电商。

    “您的手机能上网吗?”

    “眼花了,手机上的字基本看不清……”

    “你帮我看看,能不能上网,能上网我也不会用……”

    “手机是孩子过节送的,平时不怎么用,看看时间,接打电话……”

    “手机上的东西太多了,不会用,也不敢随便点,怕要收费……”

    问题一经抛出,村民们你一句我一句,有条不紊地回答道。

    “在网上买过东西么,网上下单买农资产品能接受吗?”

    “前段时间孩子从网上买吃的寄回家,东西不错,还得去村委会取,快递不给送到家。”

    “化肥农药一般都在零售店买,还能有人帮介绍怎么用,网上买的肥料不会用怎么办?”

    “听说网上买的东西经常会有假货,零售店买习惯了,可信度高……”

    记者感受到,这一年龄层面的人,很少接触新鲜事物,传统的种植观念根深蒂固。在平谷区,农户购买农资产品都是去往距离村子不远的“夫妻”零售店,用着放心,只有他们推荐的新产品才愿意尝试使用。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人愿意触网电商,更何况是上网买农资。在他们心里互联网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用着心里不踏实。

    镜头二:40岁左右群体

    内心向往电商 诸多疑问亟待解决

    许家务村人称种植能手的杨叔叔向记者透露,自己经常网上购物,但只局限于生活用品以及食品,听到记者说化肥、农药也可以网上购买,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并表示回去要试一试。记者在与杨叔叔聊天的过程中,他在感觉新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问题。记者通过采访,总结出40岁左右的农户所担心的问题。从物流角度上考虑,农村的物流并没有城里的那么发达,一般快递员会将产品统一送到村委会,并不会挨家挨户送。从技术层面来看,农村电商虽是未来发展趋势,但目前尚未成熟,无法进行后期的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从监管力度方面,网购产品的真实性的保证力度不够,真假产品鱼目混珠,而农资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购买渠道以及权威认证的严肃性,一旦出现假货情况,农民损失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农村电商而言,不同年龄段的人心中都有不同的构想,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发展方式。就平谷区而言,目前桃树的经营者种植较为分散,多数维持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在记者看来,土地的经营规模决定经营质量的好坏,一旦有了规模,后期的设备以及类似电商的新奇想法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