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的元旦前夕,我在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既是庆祝元旦,也是为纪念《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举行的一次评茶活动而作,题为《光阴与茶》:
光阴似水
飘远
雨丝般的忧愁
岁月如茶
散淡
山林间的问候
“逝者如斯夫”——
对春的珍惜
还是
悲秋的感伤
圣如孔子者
会有这般的彷徨?
“三碗便得道”——
茶中的寻觅
还是
禅中的追求
僧如皎然者
竟是如此的澈透!
树有年轮
书写
人的岁月
天用日夜
显现
生命的圆缺
当梅花绽放
枝头
羞涩了残雪
淡淡的茶香
潜入
春风中摇曳
悄悄
钟声即将响起
人们脸上的笑意
那惊醒的第一棵春茶
在快乐和自信中
与你相期
近日惊悉阎肃老先生辞世,叹惜之余勾起这段回忆,忆起十一年前与阎老的一次茶缘,便是上面这首小诗的背景。
十一年前,当时我是老舍茶馆茶文化顾问,同时为全国唯一一份茶专业报纸《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特约主持一个专栏,专栏名为“评茶说韵”,意在召集天下名茶,请专家与嘉宾共同鉴赏,从茶叶品质到文化内涵逐一点评,最后由我主笔撰文,在报上逐期发表。
“评茶说韵”以老舍茶馆为平台,历时8个月,共有28家企业选送了29款茶叶参评。专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每款茶进行了谨慎的现场品评,并给出准确的结论。活动受到参评企业的赞赏,文章也得到了读者与业界的好评。
2005年11月26日下午3点,最后一次点评如约在老舍茶馆开始。这次特邀三位嘉宾,有阎肃老先生,国际茶叶科学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舒玉杰先生和江南诗人车前子。三位专家则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顾问、高级评茶师余杰,北京茶叶总公司高级评茶员沈红和北京茶叶质检站评茶师张幼宁。那天阎老如约而至,因为晚上他还有“青歌赛”筹备会,所以只参会一小时。见到阎老,与会的茶企代表、嘉宾、观众都很高兴。
那次送评的有四款佳茗,其中茗品“雀舌报春”以“形似雀舌、绿润、稍带毫,嫩栗香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回甘,叶底嫩匀鲜亮”的评语荣获第一名,在座的嘉宾也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舒玉杰先生以“出浴佳影披翠羽,妩媚风情”的诗句称赞此茶如出浴佳人;江南才子车前子却有不同的形容:“雀舌报春这款茶让我想到关公,是关公读春秋的感觉。仁义之感迎面而来。”
阎老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细细品尝了每种茶的滋味,以特有的风趣与善良对参评茶品都赞不绝口。在听茶专家公布审评结果后,阎老说道:“说实话,虽然作为嘉宾,但我一是来上课,二是为开眼界,两个目的今天都达到了。我不懂茶,但爱喝。今天越听越感觉这里学问越大。今天的评茶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准,高,精’。中央电视台有个《鉴宝》节目,今天的评茶也是鉴宝。它判断的不仅仅是茶叶的价值,还判断来历、成色,有一整套的学问。判断本身是专家多年经验的积累而做出的品评,我们观众得到的是多方面的知识,送样者也得到了专家的点评,非常非常的好。建议做成电视节目,这很有价值。”他的谦逊平和与精彩发言赢得大家交口称赞。
阎老的出席活动,让这活动提升了一个高度,也让我想起了他创作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或许如他所说,他不像专家那样懂茶,但他真心爱茶,更懂得百姓心中的那款茶,否则他不会写出那样情思真切的茶歌,他是一个可敬的茶人。
转眼十余年过去了,茶香犹在,斯人已逝。阎老走了,这位德艺双馨的老人得到的评价是: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可谓精准不移。
每一个人都会离去,人的价值不在于他在世时的权势与财富,而是看他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什么。阎老给世人留下1000多部(首)文艺佳作,鼓舞和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这是他的人生价值,也是让人们缅怀的深层原因。不必悲伤,当他归去时,无论是天堂还是佛土,大门定为他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