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毛皮动物养殖是拥有广阔市场和庞大消费群体的“蓝海”,引来无数皮草企业、养殖户在这片“蓝海”里疯狂拓荒。目前,我国毛皮动物养殖数量已具相当规模,并一跃成为貂、狐、貉、獭兔等毛皮动物养殖大国、加工大国、消费大国、进出口大国。但受产业环境不稳定、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负面因素影响,中国还远未达到毛皮动物养殖强国的标准。毛皮动物养殖长期处于重引种轻培育、重繁殖轻饲养、重治疗轻预防、重产量轻质量、重竞争轻合作等误区,毛皮动物养殖产业高歌猛进的野蛮拓荒时代已经过去,并迎来战略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热潮。如何客观、冷静地看待、分析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准确洞察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模式变化和市场运营模式升级,破解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市场低迷等困局,是毛皮动物养殖产业挺过“寒冬”的关键。
误区一: 多产仔才能多挣钱
目前,我国毛皮动物养殖多以家庭为单位,养殖水平差异较大,种兽品种质量不高、专业人才缺乏等也成为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
“优良品种是决定毛皮品质的基础。”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马泽芳说。当前我国养殖企业、养殖户兽种培育意识不强,重引种轻培育。特别是近几年,很多企业从欧美引种在国内销售,将引进种源作为宣传企业的特征,把引种演变成了一种贸易行为。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我国地方品种的品质,但由于种源利用率低、繁殖性能差以及退化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没有对我国优良品种的培育作出贡献,却对我国自主培育品种的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毛皮动物养殖一直难以走出“引种——退化——再引种——再退化”的怪圈。毛皮动物养殖怪圈的产生还由养殖户的错误认识所致。一些养殖户错误地认为:“多产仔才能多挣钱。”在生产中盲目追求产仔胎数和胎产仔数,忽视了对兽种的饲养管理。而养殖专业人才匮乏、繁殖育种档案缺乏,让兽种繁育雪上加霜。
支 招:建设育种核心群
培育好的种源是毛皮动物养殖的基础,是生产优质皮张的关键,更是提升皮草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保障,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在兽种育种中,养殖场需要加强种兽的管理,做到种兽系谱准确明晰。要按照不同的生理阶段和不同的繁殖期提供合理的营养物质;要制定科学的繁殖计划,根据血统、年龄、被毛品质、体质类型和其他品质制定选配方案。
“育种核心群建设,是规模化养殖场的迫切责任。”马泽芳强调。育种核心群是稳定和提升种群品质的有效手段。对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困难和缺乏引种资金的大中型养殖场,育种核心群建设是自力更生选育良种和提高毛皮质量最积极有效的措施。首先,要根据后裔鉴定和同胞鉴定的结果,优选遗传性能强的种兽及其后裔扩充到育种核心群;其次,要严格淘汰遗传性能不稳定的老种兽及其后裔;最后,要注意核心群中优良遗传性状的变化,尤其在出现有益性状时,应及时进行选育提高。
误区二: 改行便可度过“寒冬”
我国毛皮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皮张销售多以原皮为主,产品结构相对单一。2013年下半年以来,毛皮市场遭遇“寒冬”,不少毛皮养殖户和商家纷纷“受伤”。为了解决毛皮“卖难”问题,毛皮养殖户纷纷缩种缩产,甚至盲目“改行”做起“加工活计”。
河北金狐电子商务公司CEO李永欣指出,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主要为裘皮服装、服饰生产提供原料。但我国毛皮制品生产仍有很多局限性,一方面,毛皮制品缺乏领先时尚品牌,大部分产品均处在低水平竞争;另一方面,毛皮制品市场已进入低价竞争时代,并且供大于求。
长期以来,国家扶持力度和产业组织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毛皮产业发展的步伐。“一张皮”如何打造集养殖、贸易、加工、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建设生产资料、育种规模化养殖、毛皮深加工、市场流通及毛皮商贸的“产业集群”,是摆在毛皮产业参与者面前的挑战。
支招:理性开发定制消费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文件,努力发展培育毛皮动物养殖、市场集散、原皮硝染、裘皮加工、制衣制件、皮衣销售、出口创汇的产业化格局。我国还先后建立起一批地区性毛皮原料交易市场,在推进原皮交易的同时,积极推进毛皮深加工项目建设,着眼下游产业链,重点引进毛皮初深加工、服装服饰加工企业,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推进毛皮产业向纵深发展。
去年底,全国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合作联盟应声成立。联盟力争将自身发展成为服务毛皮动物养殖业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旨在扩大养殖附加产品的利用,发展推动养殖循环经济,促进农民的增效增收。
但多元化发展,并不代表一味延长产业链,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定制个性化消费。在全国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合作联盟成立大会上,大连名门种貂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宝兴代表大会主席团向养殖产业提出预警性建议。他表示,当前我国毛皮产能过剩,库存囤积量大,既要寻求全产业链发展,更要谨慎“转入”服饰加工等产业。皮草加工企业走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还需更加注重加工工艺和样式设计,紧随潮流,打造时尚,满足不同消费层级的需求。
误区三: 囤积居奇 待价而沽
当前毛皮动物养殖供大于求,皮草业产能严重过剩。前几年皮草产业形势一片大好,狐狸皮、貂皮、貉子皮等毛皮价格一直上涨,使得养殖户不断增多。从2009年到2013年,毛皮动物养殖业几乎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增长,产能过剩导致价格出现下跌。从2013年底开始产业下行,而且低谷期还在延续,这既是全球需求结构变化的结果,也有毛皮产业盲目发展的原因,更有我国毛皮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因素。
毛皮动物养殖业当前已成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滞缓,世界皮毛原料价格下跌,国外消费者购买力下降,需求不振,皮毛出口量较以前下降不少,无法出口的皮草转向内销同样销售缓慢,增加了国内原本饱和的市场供应量。
在我国,规模以上的养殖企业,一般有较稳定的客户、承销渠道,而大多数养殖户坐等皮货商(经纪人)上门收购,毛皮流通渠道未与国际接轨。国际上裘皮交易都是通过拍卖方式,我国还没有建立裘皮拍卖场所和机制,原皮进入国际市场渠道不畅,致使一些企业生产的皮张在国际市场上不能享受同质同价,严重妨碍了整个产业对皮张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延缓了整个产业升级步伐。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毛皮价格过低,囤积居奇,待价而沽,也能获得理想收益。事实上,动物毛皮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储存和利用不当,其生命周期、皮张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养殖户还需准确把脉市场动向,忍住短期剧痛,谋求长久发展。
支招:推进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国毛皮动物养殖产业合作联盟提出,建立我国毛皮动物养殖数据库,加强信息和预警预报服务,不断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毛皮流通的现代化进程,集中优势资源,实现毛皮产品的电子交易和拍卖,全面推动中国毛皮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供销集团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经理于凤贤也为此支招,毛皮产品拍卖应走高端产品路线,“自上而下”式推动毛皮产业向生态化、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商贸一体化发展。
对此,中国畜产品流通协会会长潘种树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从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面对毛皮产业困境,要坚定发展信心。我国毛皮产业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应当重视二三线城市,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和南方市场的开发。第二,毛皮养殖企业、养殖户要增强风险、忧患意识,坚持稳中求进,适当控制数量的增长,减少库存积压,真正在提高养殖质量上下功夫,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第三,规模化养殖场要发挥企业在产业辐射、养殖技术示范、优质品种繁育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增强产业责任感,通过联合等方式提高养殖产业集中化程度,共同致力于创新和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