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天量”库存何时解?》一文概述了当前中国棉花产业的高库存现状,也对这“天量”库存尽显担忧。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看见,储备棉的去库存化,从本质来说是一场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从2014年国家实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时起,棉花产业这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启程。
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当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棉花产业也面临“新常态”——棉花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加工向标准化、规范化转变,需求由以量为主向以质为主转型。这就要求棉花产业各个环节要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将低等级棉花供给平衡向高等级棉花供给平衡转变。在棉纺织行业中,2015年呼声最高的是“产不对需”——棉花企业的棉花“卖不出去”,而纺织企业却“无米下锅”。“产不对需”描绘了这一年供给和需求双方的无奈,也体现了棉纺行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矛盾,更是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当前,棉纺产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棉花总需求和调整用棉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从制种、田间管理、采摘、加工等环节入手,统筹规划,科学种植,提高科技水平,降低成本,加快提升棉花质量,实现棉花供给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力量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而自2014年以来,国家实施的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正是如此:结束了3年政策性收储,政府的政策性宏观调控之手逐渐淡出棉花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效果就是,自2014年以来,我国棉花种植面积开始大幅下降,棉花种植格局开始由内地向新疆优势区域转移,并确立了新疆作为棉纺织主阵营的地位。由此带来的棉花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和棉花产量大幅下降的影响无不引发了业界担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则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的结构性改革。适当的后退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只有退够,才能向前。当然,需要把握好退的度。
此外,中央提出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也是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一方面,“去库存”将是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发力点。近1000万吨的储备棉和2015年棉花企业积压的库存是棉花产业“去库存”的对象,而这些都要在不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下慢慢消化。另一方面,继续规范收购加工企业,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严格仪器化公检规程,加强棉花大数据管理,减少商品流通中转环节,加快贸易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流通企业作用,鼓励收购加工和贸易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继续拓展纺织区域发展空间,加快国际化产业布局、加快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鼓励纺织行业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等等,都将是2016年棉花产业降成本、补短板的主要举措。
总而言之,2016年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确保企业成本上涨和棉花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棉花库存减少,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