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供销合作社:构建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2015年,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按照中央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六代会”精神,围绕“两通、两转、两推进”的工作思路,以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抓手,加快推进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搭建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取得成绩
实现销售总额780.1亿元,同比增长20.6%
2015年汇总利润7亿元
同比增长38.6%
主要做法
培育金融实体
构建为农服务金融体系
中发11号文件颁布实施后,全国总社支持重庆1亿元、重庆市社出资5000万元、市财政出资5000万元,联合各区县政府和供销合作社,共同发起设立了5亿元的供销合作发展基金;市委、市政府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意见出台后,市财政以资本金补助的方式,支持供销合作社5000万元,收购本市一家国有融资担保公司,成立了重庆供销合作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市社整合原有全资企业重庆市拍卖公司和信义典当公司,追加投资1亿元,成立农信合作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投融资平台和基金管理公司;市社出资1650万元,持股33%与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了重庆土特产品交易中心,开展涉农互联网金融业务;将原农产品小额贷款公司改造升级为小额贷款集团,布局金融服务网点,设立区县分支机构。供销合作社农村金融服务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市级财政每年提供1000万元贴息。
截至目前,重庆市系统农村金融业务共投入3.9亿元注册资本金,涉农金融服务总额达到42亿元,初步形成了融资、信贷、担保、财政贴息等为“三农”提供综合性服务的“闭环式”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明确重点投向
提升基层组织为农服务能力
按照全国总社改造、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要求,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将农村金融服务与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体系建设有机融合,围绕“一社一中心”建设,不断加大投融资力度,提升为农服务综合能力。
“一社”就是通过金融服务加快基层社改造重建,推动基层社与农民合作社融合发展,不断紧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为此,市财政局与供销合作社联合印发《重庆市供销合作组织发展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形成了支持组织体系建设长效扶持机制,已支持基层社建设资金8810万元,有300个基层社各获得20万元以上的财政扶持,150个供销合作社参股的农民合作社获得了扶持。2015年重庆市系统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195家,总数达到716家,乡镇覆盖率提高到88%;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577家,总数达到17936家。
“一中心”就是依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组建“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为农民合作社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综合服务,以财务代账为基础,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目前,已经整合并广泛开展财务代账、资金互助、拍卖、典当、房地产评估等金融和类金融服务。同时,还开展政务、事务、业务、商务、文化等综合服务。通过积极争取,市级财政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每年预算1000万元支持“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建设。
做好风险防控
金融服务健康良性运转
金融服务政策性强,门槛要求高、经营风险大。在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过程中,重庆市社注重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国家金融政策,积极引进金融团队,培育自有人才,确保经营安全。市社坚持风险可控、锁定收益,引入兜底策略和退出机制,采取多业态运营方式,应对涉农金融服务的复杂性,增强风险防控能力。2015年,为82家农民合作社发放贷款6700多万元,没有出现一笔呆坏账;撬动近10亿元规模的农业产业,使近10万家农户从中受益。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开展的农村合作金融共吸纳资金1.05亿元,服务农民合作社会员单位100多家,扩大了供销合作社影响力。重庆土特产交易中心的涉农互联网金融实现电子现货交易量40多亿元,农产品小贷公司连续3年实现年收益增长20%以上。
市级金融企业通过在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设立分支机构,围绕农民需求提供金融服务,实现了金融业态的上下联合发展,进一步紧密了供销合作社与农民群众和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关系。
江苏省南京市供销合作社创新城乡服务模式 发展新型服务产业
南京市供销合作社认真贯彻中发11号文件和“六代会”精神,以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为重点,以提高服务城乡能力为根本,努力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综合服务体系,服务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能力明显提高,发展活力和经营实力进一步增强。
取得成绩
销售总额1042.62亿元,同比增长27.1%;利润23321万元,同比增长21.2%
主要做法
强化科技服务 打造农业信息平台
近年来,南京市社积极探索“依托信息服务带动商务服务、通过商务服务促进信息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联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创办高科技企业,以农业大数据分析为基础,研发“致富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全国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农产品供求发布匹配、农产品病虫害远程诊断、农村金融服务、农村政务信息、专业合作社信息以及农资、日用消费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站式”全程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的“最初一公里”和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该平台先后获得2013年第十七届中国国际软博会金奖、2014年第21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等诸多奖项,并在全国50余个市、县得到推广应用。
强化产业服务 打造服务外包平台
结合南京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实际,市社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城市供销合作社的转型发展。以主城区雨花台区供销合作社为重点,围绕行政区内中国(南京)软件谷建设,打造了6万平方米的“一基地+两园区”产业孵化器。其中,2万平方米的软件服务外包基地入驻业内知名企业20余家,吸引1600余人就业,年收益达2900万元。另外,利用社有资产和政府托管资产分别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优质农副产品电子商务产业园和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在提供园区服务的同时,跟踪孵化企业,适时参与投资,实现共同发展。市社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依托当地政府软件园区建设,采取将老旧房产进行低成本改造的方式,配套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智慧源”创业孵化基地,资产经营收入较原来增长10倍以上。通过探索楼宇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城市供销合作社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
强化流通服务 打造电商发展平台
南京市社认真贯彻全国总社《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专门成立“互联网+供销”领导小组,全力打造“网上供销合作社”。高淳区社于2013年8月创办了淘宝网江苏省首家地方特色馆——“特色中国·高淳馆”。2015年1月,通过市社入股将“高淳馆”升级为“南京馆”。目前,该馆已链接全市供销合作社系统72个专业合作社和企业、8个农产品基地,集聚网销商户490家,全年实现销售额7.16亿元。在《南京市“互联网+”实施方案》中,专门提出推广“南京馆”的经验做法。江宁区社依托社有企业岗山超市207家直营和加盟网点创建的“赶超网”电商服务平台,具有农产品、日用品销售和农业生产、农村社区服务等诸多功能。2015年5月份上线以来,已实现销售额1.2亿元,并在全区范围内创建电子商务社区4个,建立村(社区)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2个。各区社分别与知名电商企业合作打造O2O电商平台,推动区域电商网络布局,全市系统电子商务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强化社区服务 打造便民利民综合服务平台
大力推进“服务与发展一体化”网络建设,加快建设功能多样、综合配套、布局合理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满足城乡群众多样性需求。试点推进社区居民消费合作社建设,打造由社区组织、居民参与、民主管理、自我服务、收益共享的基层互助合作经济组织。溧水区按“社村共建”的思路,由供销合作社投资,联合村两委,建设集农业生产服务、生活服务、中介服务、公益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按照统一形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原则,形成可复制模式进行推广。
下一步规划
在电子商务建设方面,市政府已明确把全市村级电子商务的建设任务交给供销合作社负责,市社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1条路、跑好5辆车,对接大后台。即:借助政府力量,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打造全市“网上供销合作社”;依托“新网工程”,推进农资、农产品、日用品、再生资源、非处方药品线上运营;对接全国总社“供销e家”平台,优势互补,靠大做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溧水区区委、区政府专门下发了《加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各镇政府为责任主体,全区各部门协同,加强与供销合作社的合作,与镇村规划同步,3年内实现区内新型社区为民服务中心全覆盖,打通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海南省供销合作社:以综合改革为动力 助推系统联合发展
按照中发11号文件精神,海南省社系统不等不靠,结合海南实际,通过抓改革、上项目、建网络、促发展、保稳定,彻底扭转被动局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推进综合改革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海南特色”的发展新路子。
取得成绩
5年间销售总额年均增长21.2%
5年间利润增长4倍
5年间资产总额增长1.5倍
政府支持
海南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安排部署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省委、省政府对建立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高度重视,并将此写进农村金融创新试点有关文件;发文明确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土地开发、建设、租赁,由省社统一备案、审批;对供销合作社土地开发缴纳的税费,返还给供销合作社,作为改革发展和网络建设资金;供销合作社超时限未开发被收缴的土地,全部给予无偿返还;社有企业资产过户,不视为交易,免征交易税;支持省供销合作社农资集团作为全省三家农药批发专营企业;支持省社本级企业整合,组建省供销集团公司,解决3000万元注册资本金;全省所有市、县供销合作社全部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一次性增加188个编制。
主要做法
深化社企改革
组建供销集团公司,促进社有企业发展。省社自筹资金3800多万元,利用政策核减银行历史债务9.4亿元;筹措资金4000多万元,妥善安置省本级企业职工1000多人,大大减轻了企业负担。在此基础上,整合省社本级7家企业,出资1亿元组建省供销集团公司;积极筹措资金3亿多元,组建农资、日用品、粮油、农产品、能源、小额贷款等13家新型股份制企业,有效解决体制机制不顺、社企不分,企业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实现了企业快速发展。
加强联合合作
省社积极加强与兄弟省社联合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引进安徽省社辉隆集团,投资1.3亿元组建海南省农资集团公司。充分利用辉隆集团的资金、人才和经营优势,依托海南省供销合作社的网络优势和政策优势,企业规模迅速壮大,经济效益同步提高。整合第一年就扭亏为盈, 2015年实现销售总额7亿元,利润1173万元。目前,省农资集团已建成配送中心51个、经营网点2248个,经营领域从海南扩大到广东、广西等周边省区。
引进广东省社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公司,省社投资3000万元,于2014年4月组建了海南省新供销天润农产品公司。依托广东省社粮油经营网络,利用海南市县社网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2015年实现销售总额3450万元,网点已经覆盖全省8个市、县。今年,经营网点有望覆盖全省。
引进湖北、广西民营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社有企业,组建海南省海供贸易公司,加快日用品经营网络建设。2015年建成直营超市18家,带动市、县社421家日用品超市建设,全年实现销售总额36.8亿元。在全省建成农副产品购销网点238个、承建田头冷库21个,冷库面积8.4万平方米,库存量12万吨,成为海南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海南省社承办的一年一度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得到全国总社和兄弟省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成为展示供销形象、打造供销品牌的一个重要窗口。2015年,总社首次组织台湾农会、农协和中国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参加海南冬交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拓宽经营领域
充分发挥省供销集团出资平台作用,加强与市、县社项目合作。省供销集团出资4.5亿元,市、县以土地入股,建成一批超市、农贸市场、冷库等为农服务项目。省社与供销大集和海南农垦合作,投资1.6亿元组建了海南供销大集电子商务公司。目前,公司正与18个市、县社的电子商务公司对接,形成全省电子商务一张网;与全国供销e家、供销网络加快对接,形成线上线下经营协同发展。积极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出资1亿元组建海南供销小额贷款公司,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十三五”发展规划
省委、省政府“十三五”规划在“多规合一”、十二大产业发展和6类园区建设中,明确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展,把供销合作社建设物流城、商贸中心、农批市场、大田服务中心、乡镇加油站和充电桩(站)等服务网点重点项目列入海南“十三五”产业规划,支持供销合作社实施以六大流通网络、六大服务平台、六大企业集团为支撑的“三六”战略,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